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洗个牙,也能洗出病?

作者:富饶    2021-10-24原创标识

收藏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3427 篇文章

最近,一则“洗牙后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新闻刷屏各大媒体,一度引发大众热议。人们在惊愕之余,不禁要问:洗牙的风险真的有这么大?倘若事实果真如此,人们又该如何防范呢?


640.webp (6).jpg


感染风险不只是感染性心内膜炎


洗牙,本是口腔诊疗过程中的相对简单的常规操作,但其可能引发的感染风险却不可小觑。这是因为:首先,口腔本身就是一个多菌的环境;其次,洗牙器械或设备会与最容易传播疾病的唾液或血液频繁接触;再次,洗牙不可避免地会引发牙龈出血(请注意:洗牙不是牙龈出血的根本原因,但洗牙器械产生的超声震动一定会加剧牙龈出血症状);最后,洗牙会引起大量含有致病微生物的喷雾形成。


事实上,洗牙可能引发的感染情况也较为复杂。


一是病原体很复杂

所谓病原体(pathogens),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发生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等。这些微生物,不仅包括细菌,也包括真菌、病毒等。该新闻所提及的病原体是链球菌,属于细菌的范畴;而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学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也可能通过洗牙感染患者,它们都属于病毒的范畴。


二是感染途径也很复杂

这些途径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类,即自身感染和交叉感染。所谓自身感染(self-infection),又称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是指在患者自身皮肤或腔道等处定植的条件致病菌或从外界获得的定植菌因数量或定植部位改变而引起的感染;而交叉感染(cross-infection)属于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是指患者与患者之间、患者与工作人员之间通过直接或间接传播引起的感染。很显然,该新闻中的案例属于自身感染的情况,它是由定植于口腔的链球菌进入循环系统造成的感染。但这只是洗牙造成感染的可能情形之一。由不规范的洗牙操作导致的交叉感染,很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感染出现,并由此产生更严重的后果。比如,不规范的洗牙可能传播乙肝、艾滋病。

 

为预防感染,牙医想了很多办法


01

洗牙前



1)检查

在计划洗牙之前,通常会对患者进行健康检查,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对有关传染性疾病患病情况的确认。有乙肝、艾滋病的患者不宜接受洗牙。这是因为,虽然患者和患者之间虽然不会直接接触,但在洗牙过程中由患者唾液、血液和洁牙机喷出的水雾共同构成的喷雾很可能污染诊室环境,由此造成病原体的间接传播(可造成交叉感染)。当然,牙医也要确保自身不存在传染性疾病(可造成交叉感染)。


2)漱口

牙医通常会让患者在洗牙前完成一个漱口操作。这个漱口与通常的漱口不同。因为这个漱口操作所使用的漱口水必须是有抗菌作用的漱口水,如3%的过氧化氢液、0.12%的氯己定液等,并且要含漱1分钟。其主要目的就是减少洗牙过程中形成的喷雾中的病原体数量(可造成交叉感染),并防止菌血症发生(可造成自身感染)。


02

洗牙中



1)使用防护用具

使用防护用具以及一次性或灭菌器械是预防感染的必要手段。患者通常需要佩戴眼罩或胸巾(必须佩戴),医生则需佩戴手套、口罩、防护镜和面罩。上述手段均有助于预防交叉感染。


640.webp (7).jpg

防护面罩


2)使用吸唾器


在洗牙过程中,牙医还会使用吸唾器,这一措施不但可以避免不断产生的唾液、血液和水雾造成患者呛咳,而且可以减少喷雾的形成和自由扩散,由此降低喷雾传播潜在病原体的可能性(可造成交叉感染)。


640.webp (8).jpg

吸唾器(强吸型)



此外,洗牙器械所产生的超声波本身也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03

洗牙后


在洗牙结束后,牙医往往会用被过氧化氢液浸湿的无菌棉球擦拭术区。这一操作将进一步降低病原体进入循环系统的可能性(可造成自身感染),并有助于止血。

 

安全洗牙的关键在于规范操作


虽然洗牙是口腔诊疗中最为简单、基本的操作,事实上在很多医疗机构洗牙并不需要由医生亲自完成。但鉴于洗牙可能存在传播感染性疾病的风险,其规范操作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而确保规范操作的,是医疗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对医疗机构提出的健康检查要求,患者也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一个缺乏规范要求的医疗机构,虽然看似让患者很省事,但其风险也是不言而喻的。


作者: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富饶


延伸阅读



牙齿保健,哪些是必修课,哪些又是选修课?


用牙膏美白牙齿,别想太多


吃母乳就是母乳喂养?


涂氟,安全吗?


您家的娃,涂氟了吗?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金口玉牙杂志主编:富饶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热门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