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病因:
先天储铁不足
铁摄人不足: 食物铁供应不足是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
生长发育快
铁丢失过多或吸收减少
临床表现:
以6个月~2岁最多
皮肤黏膜苍白为突出表现。
造血器官反应: 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可出现有核红细胞、幼稚粒细胞。
非造血系统表现
非造血系统表现
饮食指导
协助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
多食含铁丰富且易吸收的食物,如动物血、肉类、鱼类、肝脏及豆制品
维生素C、氨基酸、果糖、肉类可促进铁的吸收,可与铁剂或含铁食品同时进食
茶、咖啡、牛奶、蛋类可抑制铁的吸收,应避免与含铁食品同食;
鲜牛奶必须加热处理后才能喂养婴儿,以减少因过敏而致肠出血。
婴儿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含铁丰富的辅食,如动物的肝、肾、血、瘦肉及蛋黄、黄豆、紫菜、木耳、绿色蔬菜等。
人工喂养的儿童需要及时添加含铁或铁强化食品,对早产儿及低体重儿提早(约2月龄)给予铁剂。
用药指导
口服铁剂对胃肠道刺激较大,故应小剂量服用,逐渐增加至全量,并在两餐之间服用。
维生素C、氨基酸、果糖、肉类可促进铁的吸收,可与铁剂或含铁食品同时进食。茶、咖啡、牛奶、蛋类可抑制铁的吸收,应避免与含铁食品同食。
服用铁剂牙齿可被染黑,可用吸管服药或服药后漱口,同时粪便颜色可呈黑色,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注射铁剂时,要深部肌内注射,每次更换注射部位,以利吸收,减轻疼痛,避免形成硬结或局部组织坏死。
注射右旋糖酐铁首次注射后应注意观察1小时,警惕过敏现象的发生。
血红蛋白接近正常水平后,仍需继续服用铁剂2个月,以增加铁储备。
疾病指导
注意休息,适量活动,根据患儿贫血程度和活动耐力情况,制定患儿休息、活动强度和时间
指导正确应用铁剂,观察疗效与副作用。
指导家长合理安排患儿饮食,协助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教会家长如何防治感染,限制探视人数,注意个人卫生,指导孩子学会正确洗手方法,保持口腔清洁,用软毛牙刷,保持排便通畅。
出院健康指导
向家长及患儿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积极寻找病因,治疗原发病。
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患儿,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可有效地防止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及时纠正患儿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贫血纠正后,仍要合理安排小儿膳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告诉家长因此病导致智力底下、成绩下降者,应加强教育与训练,减轻自卑心理。
指导家长预防感染,根据患儿活动能力,安排作息时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