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孩子,我有让你不哭的魔法

作者:薄禄龙    2017-07-20原创标识

收藏

疾病不分年龄大小。在手术室里遇见小朋友,特别惹人疼怜。对那些不满三四岁的孩子而言,手术室的场景既陌生又新奇。当他们要被抱到手术台上时,最常见的反应是哭闹不止。


640.webp (2).jpg


麻醉医生可不希望这情景发生。一把鼻涕一把泪,会使口腔内分泌物大增,可能导致喉痉挛等更危急的情况出现。怎么办?只能奇招迭出,不管是角色扮演,还是运用最新的镇静药物,只为了小朋友命体征平稳和安全。


我的老师邓小明教授,是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共同负责人。我是他的助理,曾一起学习大量儿科麻醉的指南与共识,涵盖新生儿和低体重儿的麻醉、小儿手术室外麻醉和镇静、气道和呼吸管理、吸入诱导、输血输液和术后镇痛等。学习完的感受是,儿童可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他们具有独特的生理特点,在麻醉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特别的照护和管理。


几个月前,我曾先后完成的两例小儿心脏麻醉。这些孩子因为心脏病的关系,更加难以耐受哭闹引起的缺氧。好在,我就没有给他们哭闹的机会,成功将他们“骗”入手术间。这两位小朋友,都很可爱。其中的小女生,不到两岁,眼睛很大,话不多,性情温顺。那位小男生,不到三岁,虎头虎脑,脸上有点儿脏,活泼好动,看上去分量不轻。他们因为房间隔缺损这样一种先天性心脏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面对这样的小朋友,要事先做许多工作。麻醉医生要了解些什么呢?首先,在电脑病历系统里,查看小朋友的完整病史资料、检查结果等。随后,要亲自前往病房,看看小朋友的发育情况,诸如体重、有无感冒、鼻塞等情况?与家长交流,看看小朋友是否怕生,是否愿意与陌生人接触。


640.webp (3).jpg


“对付”小朋友自然得有双方案。第一方案,微笑抱入法;第二方案,镇静抱入法。第一方案,就是不费“一枪一弹”,只靠个人魅力,就让小朋友乖乖就范,不哭不闹地进入手术间。第二方案嘛,则要“强硬”一些,通过口服或肌肉给予镇静药的方式,待其入睡后,便顺利将其抱入手术间。


一般情况下,使用第一种方案。小男生大多是贪慕虚荣的爱车一族。你可以拿着小玩具让他把玩,将他抱在手里后,一边嘱咐父母轻柔快速将外套等脱去,一边继续用语言诱导他。慢慢地,等他放松了警惕,就将他抱入手术室大门,用沿途的新奇事物吸引他。


走向手术间的这短短几十米,你得逗弄他看看护士的花帽子,再编几句奶声奶气的话儿,让他依旧沉浸在新鲜感里。等将他放在手术床上后,必须立即与护士快速地配合。最后,在吸入麻醉药的作用下,他便已入“梦乡”。在一系列麻醉操作妥帖地完成后,这名孩子的心脏手术就可以放心开始了。


640.webp (4).jpg


只有做了父母,才更理解两三岁小朋友的感受和内心独白,亦更生怜爱和关注。在没有自己的孩子前,我从没有过这样的感受。只有当你抱过软绵蠕动的婴儿时,只有当你亲自拨弄他们的小胳膊小腿时,只有当你亲自抚摸过他们娇嫩的皮肤后,你会变得更细致和耐心。


不过,麻醉医生永远都是内心翻江倒海、万千考虑,脸上却平静如潮、和煦春风。时刻准备着!我们无法确保下一次,一定百分百成功。


提笔至此,我想起曾在美国参观过的儿童医院和手术间,暖暖的色调,温馨友好的环境,的确令人羡慕。据说,国外有些手术室还允许家长陪同孩子进入手术间,在孩子完成吸入麻醉后,再让父母离场。在国内,目前这仍是一件颇有难度的事情。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的儿科手术室,将变得更加人性化与温馨化。


麻醉与科普杂志主编:薄禄龙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热门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