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2882 篇文章
故事 夜班,21:00左右,车组人员收到命令单:城郊某村庄,主诉为昏倒。 救护车发动后,我拨通了报警人的电话问现场的情况。 “医生,不得了了,我家里有鬼!”报警人颤声大叫道。 “别着急,您慢慢说,到底怎么回事?”我安慰着问道。 “我老婆在二楼洗澡,不知怎么的倒在了地上,我岳母进去查看,没过多久又倒在了地上,我岳父进去,又倒在了地上,都人事不省了,真的是见鬼了啊!”报警人说道。 “您老婆用什么烧水洗澡的?是不是用煤气?”我连忙问道。 “是的!” “那多半是煤气中毒了!赶紧把煤气总闸关了,开门开窗通风,然后想办法把病人移到空气流通的地方!”我急忙吩咐道。 “医生啊,家里都没有煤气味,怎么会是煤气中毒呢?”报警人不解地问道。 “现在还不好说,不过您还是先照我说的做吧!”我回答道。 救护车十多分钟到达,病人已经被移到了门口,现场围了很多人。我立即上前查看三个病人,报警人的老婆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其岳母仍昏迷,还好其岳父已经苏醒,但是有头痛、恶心和呕吐。 我到了病人家二楼查看,有一股淡淡的刺鼻味道,但确实也没有明显的煤气味。 我们将报警人的岳父岳母送到了附近的医院,第二天打电话询问,得知两个病人都在做了高压氧后康复回家。 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根据两个病人后面高压氧治疗的情况看,仍然考虑病人是煤气中毒。 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本身是没有味道的,只不过是在工业生产时添加了少量的硫化氢和乙硫醇等有恶臭味的气体,目的是为了在泄漏时起警示作用。或许那天刚好添加的比较少,所以没有“煤气”的臭味。 故事讲完了,我们回顾一下上一期所讲的内容: 急救的基本套路是“六问三不”,即突发伤病时,不管现场是什么情况,都问自己六个问题,提醒自己三个不要做。 六个问题分别是 1.有没有安全问题? 2.气道是否通畅? 3.有没有活动性出血? 4.病情是否危重? 5.体位是否合适? 6.要不要拨打120? 六个问题的口诀是“氨气出,病体灵”,“氨”是安全,“气”是气道,“出”是出血,“病”是病情,“体”是体位,“灵”是120。 三不分别是 1. 不要过多处理。 2. 不要随意搬动病人。 3. 不要随意喂食喂药。 感兴趣的可以搜索上一期“急救培训现场,学员突发急病……”查看详情。 那么本期我们讲什么呢?就是“六问”的第一条: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永远是最重要的问题,因为急救本身关系到病人能不能活,而安全问题有时候关系到施救者和病人一起能不能活。因此,现场急救的第一步永远都是确认现场是否安全。 与急救相关的常见安全问题有环境安全、感染风险和法律问题。 01 环境安全 确保环境安全是急救的第一原则,如果环境不安全,我们首先得设法排除不安全的因素,如果危险因素不能排除,我们不能贸然施救。常见的危险因素有以下几类: 1.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时,导致二次事故的很常见。因此发生事故后,请务必在来车方向足够远的位置放置警示标志。即便放置了警示标志,也最好有人随时观察后方来车的情况。如果可以,尽快撤到安全区域等待救援。 2.地震、塌方、爆炸等事故现场 这类事故的危险主要来自于二次事故,地震可能还会有余震,塌方可能会出现二次垮塌,爆炸现场就更不能确定是否还有再次爆炸的可能。进入救援现场前一定要充分评估发生二次事故的可能,也不可在现场长时间停留,尽量保证大的急救原则的前提下将患者迅速撤离现场。 3.凶杀或斗殴现场 凶杀或斗殴现场的危险主要来自于现场混乱,警察到达维持好秩序前现场都是非常危险的。 4.触电、化学品、放射物质或毒气泄漏 此类事发现场的危险可能会持续存在,而且不容易被察觉,如果贸然施救很容易导致施救者也发生危险。咱们本期故事讲的,就属于这一类。 02 感染风险 关于感染问题,现场急救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1.口对口人工通气时,最好在防护装置下进行 如果无呼吸膜等专业的防护,也应该用衣物或毛巾等稍作隔绝。 2.压迫止血时,尽量戴手套和防护镜操作 即便戴了手套,也要留意伤口处残留的玻璃碎片和倒刺等尖锐物体,避免划伤自己。如果无手套,尽量不要直接按压伤口,可以将衣物或毛巾等覆盖在伤口上再做按压,也可以用患者的手做隔绝按压。如果有血溅入眼睛,请立即用流动水冲洗。施救完毕,一定要记得认真洗手。 03 法律和伦理问题 法律和伦理问题是学习急救时的必修课,尤其是对陌生人施救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施救前表明身份 施救前表明身份是施救者的义务,接不接受急救也是患者的基本权利。施救前一定要表明身份,说明您的善意。还应该强调您学过急救,征求患者的意见,原则上没有经过正规急救培训的人是没有资格施救的。因为换做是您,您是希望被专业的人救呢,还是希望被一个不懂急救的好心人帮倒忙? 2.对陌生人施救前尽量留下证据或证人 拍照留证或旁人作证是很有必要的,救人需要技术和勇气,更需要一定的智慧。事实上,只要现场有其他人目击,您去施救不太可能被讹诈。救人产生纠纷,多半是发生在没有证人或监控视频等有力证据时。 3.操作尽量规范 我们可以在很多新闻报道中看到,热心市民会使用五花八门方法去救人,这些不规范的急救可能会对病人不利,也可能为纠纷带来隐患。 4.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如果在现场没有充分的把握,拨打120以后在调度员指导下施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应该杜绝在现场莽撞施救,可能对病人造成伤害,也可能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作者:昆明医科大学内科学在读博士 周国忠 延伸阅读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紧急呼叫120杂志主编:周国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