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新冠肺炎病程呈双相性

作者:卢洪洲    2020-11-18

收藏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2853 篇文章

新冠病毒仍在全球肆虐,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经济。早在新冠疫情刚开始时,我国学者就揭示了新冠肺炎初起的临床表现。这对于我们尽早得认识本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大多数患者起病时较轻,在国外仍有不少病例被忽视,因此在发展为重症后仍得不到及时的治疗。


640.webp (20).jpg


由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卢洪洲教授和朱同玉教授领衔的团队,早在今年3月初即总结报道了新冠病毒感染后的临床病程。团队对2020年1月20日-2月6日之间收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249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包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以及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方案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截止分析之时(2月25日),这些患者中已有86.3%患者康复出院。通过分析发现,新冠肺炎的自然病程具有双相性的特点。因此,团队在《Journal of Infection》杂志发表了题为《Clinical progression of patients with COVID-19 in Shanghai, China》的论文,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已被引用250余次。


研究者发现除了部分无症状的感染者外,大部分出现症状的患者具有发热、咳嗽、乏力等临床表现。在起病后第一周影像学上也呈现逐渐加重的趋势。到了病程的第10天,半数患者体温可恢复正常;第11天则口咽部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也已清除;第14天时影像学上也可看到明显好转。而另一部分重症患者在第一周表现和普通患者相似,但是他们无法像普通患者一样迅速清除病毒,因而可能诱导发生细胞因子风暴,表现为持续发热、疾病进展。在影像学上第二周仍呈进一步加重。这一双相性的临床表现提示我们治疗新冠肺炎时应当采用“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中后期采用免疫调节”的治疗策略。


作者: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卢洪洲


延伸阅读



新冠感染后免疫力可以较长期存在,突变也不怕


冷链食品的消毒


无症状+核酸与抗体均阳性=有感染性?听听专家怎么说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药物预防研究进展


超过200 项临床试验在开展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有“感”而发杂志主编:卢洪洲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热门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