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全国科普日 ,作者励蓓蕾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2786 篇文章
艾滋病科普系列四 ——关于艾滋病的“疑”与“惑”(二) 正确全面的了解艾滋病,有助于减少日常生活中不必要的恐慌和过度保护行为。 01 艾滋病的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15~49岁发病者占80% 儿童和妇女感染率逐年上升 02 艾滋病的高危人群 男同性恋者 静脉药物依赖者 性乱者 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 03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 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 经血传播 母婴传播 04 控制措施 控制传染病的“三板斧”: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05 如何切断传播途径 针对性传播:高危人群使用安全套,规范治疗性病 针对经血传播:①远离毒品,②注意个人卫生,③严格筛查血液及血制品,④控制医源性传播 针对母婴传播:①产科干预(如终止妊娠、择期剖宫产等措施)②抗病毒药物治疗:所有感染HIV的孕妇不论其CD4+T淋巴细胞计数或临床分期如何,均应终身维持治疗③人工喂养 06 跟艾滋病患者一起进餐会不会传染HIV? 艾滋病并非消化道传播疾病,不会传染。但仍然建议公碗公筷,预防其他消化道传播疾病。 07 婚检发现TA感染了艾滋病,还要不要结婚? 从医学角度看,只要感染者接受正规治疗,是可以避免另一半感染的。至于要不要在一起,就不是医学的问题了。 从我做起,做好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教,让大家都能认识和了解艾滋病,减少对艾滋病的恐慌和误解,最终从源头上控制并减少艾滋病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励蓓蕾 上海市东方医院感染科 编辑:杨智 审核:孙烽 屈莉红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本文来自“防治传染病,你我同参与”卫生健康线上科普活动,围绕“新冠肺炎”“艾滋病”“乙型肝炎”等传染病防治主题,为公众提供实用、易懂的防护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