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心态平和利健康

作者:张志群    2017-07-01原创标识

收藏

星云大师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完美无缺的选择。你不可能同时拥有春花和秋月,不可能同时拥有硕果和繁花。你不可能所有的好处都是你的。你要学会权衡利弊,学会放弃一些什么,然后才可能得到些什么。你要学会接受命的残缺和悲哀,然后,心平气和。因为,这就是人生。”


640.webp.jpg


心态平和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人的一生,充满变故,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顺心,或是不如意,正所谓世事无常。此时若不能保持平和心态,随遇而安,不仅影响生活或工作,更糟糕的是还会影响身心健康……所以,拥有平和心态很重要。


请看一首无题诗:

水流任急境常静,

花落虽频意自闲。

不似世人忙里老,

生平未始得开颜。


这首无题诗说的是一种无我的心境,摒弃了周围杂念的影响,身心何等自在——不管水流得多么湍急,只要心境经常保持平和就不会受到滚滚滔滔的水声干扰;花朵尽管频频掉落,只要心意安闲就不会为花落花谢惆怅不已。正如佛家所言,不生贪执心,没有分别心,不计私利心,才能站在超然的立场上,静眼观花开花落。


然而,又有多少世人能够达到这种心境呢?每天都匆匆忙忙,用《史记》中司马迁的话来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些人看似得到很多利益和生活的富足,但如果心境是烦乱嘈杂的,得到的再多,又哪能有开心的时候呢?


许多科学研究证实,心态平和是养生之精髓。世界上有许多长寿者,当问及他们的养生之道时,其共同点都是“过着平淡的生活”。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乐观是养生的唯一秘诀”。他把快乐当医生。他说:“我有三个医生,第一个是“安静”,第二个是“快乐”,第三个是“节食”。


640.webp (1).jpg


美国一位科学家曾对患高血压、心脏病、癌症三种疾病的人进行调查,在易急躁、易激动或喜怒哀乐无常的人当中,发病率为77.3%,而在谨慎、稳定的人和聪明、活泼、愉快、乐观的人当中,发病率仅为25%-26%。


不仅现代医学推崇心态平和,古老的中医学也得出相似的结论,按照《黄帝内经》的话来讲叫“清净、少欲”。《黄帝内经》中提到:“清静则肉揍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意思是,一个人只要心态清静了,什么样的疾病、外邪都侵入不了我们的身体。这样身体就健康了。其实,这也是治疗现代人心灵疾病的一个良方。正所谓:“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正像《黄帝内经》中的精辟论述:


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尤其广大的女性朋友,因生理特点等原因,情绪更容易波动,保持情绪的平稳,历练平和的心态显得更为重要。有女性朋友会说,心态平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谁遇到利益攸关的事会心态平和呢?那就让我们分享一个宋美龄女士晚年的处事故事。


众所周知,宋美龄虽经历跌宕人生,却依然度过106个春秋,读者会好奇,宋女士是如何在风云变幻的政治战场保持平和心态的呢?


【小故事】宋美龄别墅卖亏之后


宋美龄曾被尊为中国第一夫人,但李登辉执政后就千方百计控制宋的开支,晚年的宋美龄不想在政治上充当李的帮凶,因此处处受到制约和经济上的限制,也不敢得罪李。为了躲避政治风波,宋美龄搬到美国居住后,更是“门庭冷落车马稀”,膝下又无子女,只有依靠它的外甥女孔令仪照顾,为便于照应,特搬到离外甥女家比较近的住处,为了缓解经济上的紧张,她决定变卖自己的长岛蝗虫谷别墅,可是却遇到了精明的中间商,不仅出价低,附加条件还要求房子里的古董家具书画不得搬走。宋女士都一一答应了。没想到,不久《纽约时报》就刊登出报道,说中间商独具慧眼,以280万的低廉价格入手蒋介石遗孀的别墅,公司决定将别墅中的古董文物近期公开展览,然后以650万美元把房子转手卖给另一家公司。孔令仪看到之后,气愤难当,可当她把这个消息告诉姨妈后,宋美龄却淡淡地说“世间之物,历来都是你争我夺,可是争到头来又是如何呢?还不是眼睛一闭,所有身外之物都变成了别人的掌上之物,当年慈禧老佛爷手中财宝可谓多,到头来还不是引来一场盗墓之祸?这个商人也没有欺骗我,是咱们不清楚这栋别墅的真正价值,那些书画就当是我送给他们的礼物吧!”。


640.webp (2).jpg


孔子曾赞美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可见,快乐不在外物而在自身。有人处于优裕的环境,却忧郁寡欢。客观环境并不能决定快乐与否,一个人的心胸是否开朗,是否诚实,是否实事求是,科学地对待一切,却是快乐与否的主要因素。一切看淡,有舍有得,舍了一切身外之物,换来健康长寿。这对当今过度追求物欲的人们来讲也是很好的警示。


关于心态平和,中医大师孙思邈也在他的医学巨著中指出,“养生重在吝神节制,不恣意放纵情志”。他说:“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亦不用深赞,亦不用深毁,常须运心,于物平等。如觉偏颇,寻改正之。”这种养生原则跟我们现代年轻人“死了都要爱”的观念不同,大师在这里告诫人们,不要极度地放纵情感,“深爱”或“深憎”都会伤害人的精神及身体。如果稍觉自己心理、情绪上出现偏差,要立即自我心理调整,尽量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可见,我国的古老医学就发现,有一个平衡健康的心理,是非常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的,也是人类健康长寿的重要基石。


关于养生,孙思邈还提出了著名的“养生十二少”原则,他说:“勿汲汲于所欲,勿悁悁怀忿恨,皆损寿命。若能不犯者,则得长生也。故善摄生者,常


少思,少念,

少欲,少事,

少语,少笑,

少愁,少乐,

少喜,少怒,

少好,少恶。


行此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乏,多笑则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此十二多不除,则荣卫失度,气血妄行,丧生之本也。


养生“十二少”的关键就是告诫人们要吝神节律,情感的发泄要注意一个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损害身体健康。



行为与健康杂志主编:杨志寅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热门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