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过后,不少人为改善体质而急于进补,反而给身体健康带来很多麻烦。中医认为,冬季是一年四季最佳的进补季节,但因每个人体质各异,不同人进补方式也有所不同,应该因症施膳,避免走入冬令进补的误区。
误区1 无需盲目“求补”
某老人家平时喜欢吃些补药、补品,有一次感冒了,几天都没有胃口,自认为是身体虚弱,而自行吃了过量的高丽参,以致被送到医院时目呆口张,面赤无神,四肢颤栗,气息奄奄,幸亏救治及时,才能转危为安。
时下,由于媒体广泛传播,广告中各种“补品”的神奇、灵验功效的宣传往往夸大其词,人们基于求补心,出现了很多无“虚”求补者。
保健品不同于食品,也不同于药品。在国外对这类保健品称为“功能食品”,它既不能针对某一种疾病,也不能使你在原有健康的基础上更加强壮,只能使你的亚健康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健康水平。
对于有些人认为补品越贵越有功效的说法,其实高价补品大多是加了一些价格昂贵的中草药,如人参、冬虫夏草、藏红花、燕窝、熊掌、蜂王浆等。然而,没有针对性的用药,一般不会显出特殊效果。
世上绝无“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补药。
误区2 辩证不清“乱补”
某人长期睡眠不好,白天精神疲困,认为自己体质差,自服人参、西洋参、参芪大补膏,其量又大,结果出现兴奋、烦躁,失眠更厉害了。值得注意,这是典型的“乱补”,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为使冬季“进补”能更准确地达到预期效果,应根据人的不同体质和食物的属性进行辨证施补。中医按照食物的性味,可分为平补、温补和清补等类。
所谓平补食物是帮助维持健康和生命所必须的食物;温补食物能温阳助火,改善畏寒怕冷症状,从而增强体质,如阴虚内热的体质,多食则加重阳热升火,出现咽干、齿痛、牙龈出血、便秘等症状;清补食物偏凉可以清火,如阳虚偏寒体质,多食反而使体寒更甚,从而出现腹泻、腹痛等症。
因此,即使你身体虚,也不能盲目“乱补”,身体虚有许多种类,每一种虚证,都有针对性的补方、补药和食物,药证不符,不但无效无益,反而有副作用。
误区3 药补绝对不如食补
冬令进补的方法主要有两种,食补和药补。食补历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食补安全,一般没有不良反应,也不需要懂得太多的医学知识,容易掌握;另外食补方法多样,炖、煮、蒸和煲汤,任凭自己的口味,在进行滋补调养的同时,还可享受美味佳肴。因而食补深受人们的喜爱。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民间就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药补不如食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然而,食补也具有局限性,谷肉果菜等食物本来就是我们一日三餐常吃之品,补益力缓,虽也有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性,但其偏性要弱得多,对于有明显虚弱症状或有疾病的人,如要进行
冬令进补,还得要用力峻、效专的药补,否则难以奏效。当然药补的难度大,需要辨病、辨证施补,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总的来说,药补调整肌体阴阳平衡作用较强,食补营养价值较高。
作者: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家 夏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