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男孩落井,120有错吗?

作者:傅宇 桂岚    2020-06-28

收藏

这几天,保定落井男童牵动着全国每一个人的心,大家都期望等来奇迹,但不幸的是男童在被救援人员找到后已经遇难。107 个小时的救援,家属对各位热心救援人员表达由衷地感谢,男童的爷爷对着所有离去救援车辆的一跪,湿润了人们的眼睛。

11月11日上午,事情似乎出现一个大反转,有网友爆料,聪聪的父亲表示,虽然现场医务人员描述,聪聪被发现时已停止呼吸,确认死亡,但孩子在救护车上时仍有呼吸,心电图显示也有生命体征。因此,聪聪的父亲称司机延误了孩子到医院的时间,带领家属殴打 120 救护车司机。这一事件的反转,将120急救推至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处……

120的委屈自不用说了,但平时这样的误解比比皆是,亟需公众的理解。



生活中,110、119、120这三个求助电话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其中120就代表着急救。当有人需要紧急救护时,只要一通电话,急救人员就会争分夺秒赶来,因为他们时刻准备着与死神赛跑。而等到将患者安全送进医院之后,他们与急诊科医生交代完病情就默默离开,很少有人会记得他们。急救人员的辛苦,并没有换来所有人的理解和尊重,我们经常会在新闻头条看到一些因为不理解,不支持或是质疑而发生的,患者家属责骂甚至殴打伤害120急救人员的事件。


院前急救到底有多重要,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但院前急救究竟是哪些人在做?他们每天又是如何在守护着这个城市里的生命?下面就为大家解密院前急救的那些让人疑惑的事,看看这些平凡的“急救人”是怎样在努力守护生命。



质疑一、苦等不到救命车


120院前急救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他们把最紧急的医疗救助,争分夺秒地送到每一位患者身边。上海市区目前有43个急救站点,日常急救当班车保持在一百多辆,从全国范围看,人均救护车配比不低。但是,为什么急救资源还会紧张呢?


在120调度室里,每天都能看到五花八门的用车需求。“有人只是打不到车,就谎称自己头晕不舒服,让救护车把他送到自家附近的医院。这种现象对于个人来说,可能方便了,但是他占用了急救资源,会让真正需要的人丧失最佳急救时机,甚至失去生命。”


我们从120调度中心负责人那里了解到:120急救把患者真正送进医院急诊室的,约占50%;把患者送回家及转院的,约占38%。其中,送医院急诊室的情况里:八成多患者病情稳定或普通,如感冒发烧腹泻手划破等小伤病;仅一成多是危重急救,如心脏病、脑梗、骨折、车祸等。换言之,绝大多数拨打120的并非紧急情况。此外,最让人头疼的,还有另外12%的出车为“空跑”。120急救车是用来救命的,不能儿戏。市120急救中心呼吁市民合理使用急救资源,让真正需要急救的患者能第一时间得到及时的救助。



质疑二、120急救如何判断生命体征


120急救承担的不仅仅是急救任务,有些患者等到达现场就已经没有基本生命体征了,对于一些患者就地抢救有可能会给生还带来一丝希望,如何与死神赛跑,这时候就要看120医生的素养和团队的协作了。


呼叫、一看、二听、三感觉,这些简单的步骤就不一一介绍了,一般医生都会看一下瞳孔、摸一下颈动脉搏动,初步判断患者到底有没有基本生命体征,然后与家属做进一步沟通,当然患者的生命体征到底有没有不是光凭嘴说的,急救员会在第一时间拿一个心电监护仪来再进行一次判断,现在更为谨慎,会拿一个和医院里一模一样的12导联心电图再进行一次判断。如果是高龄老人、恶性病或是肿瘤晚期患者,家属基本都能接受事实;小孩子、年轻一些或者猝死的患者,家属是不能接受眼前事实的,有些需要请警方介入,同时进行和医院一样的30分钟专业抢救。



质疑三、120院前急救水平和医院一样吗?

也许大家会问:120院前急救水平是否能和医院一样?他们的仪器和抢救药品和医院能比么?这点其实是毫无疑问的,120院前急救的急救医生入门门槛至少也是大学专科以上的学历,还要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CPR可是他们看家本领;抢救药品:肾上腺素、可拉明、洛贝林、阿托品、多巴胺、胺碘酮等一些常规用药一应俱全。连高级生命支持——气管插管也有,还有简易的呼吸机(不比医院里差呢),最新还引入了喉罩,所以请大家一定要相信他们的判断。


 生命有痛,感谢有你!院前急救系统是城市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根细细电话线,当它被赋予“120”这三个平凡的数字后,搭建起的却是延续与保障生命的桥梁。

人生中会发生很多我们不想发生的伤害,当意外发生后,请给这些每天都在“和死神赛跑”,不分昼夜地奔波全市救死扶伤,每天争分夺秒甚至顾不上吃饭的120急救医护人员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支持吧。



作者:上海市浦东新区医疗急救中心    傅宇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医疗健康专委会    桂岚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热门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