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今天,医生毕业啦!

作者:佟琳    2017-06-26原创标识

收藏

6月23日,广东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举行了一场隆重的毕业纪念活动——2017届毕业生“最后一堂课”暨十大最受学生欢迎教师颁奖典礼。



十大最受学生欢迎教师代表,重症医学教研室的佟琳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了她的从医体会。从医生、患者到患者家属的亲身经历,总结出了一名合格医生的重要素质:过硬的专业水平、更新知识的能力、有人情味的人文关怀、良好的沟通技巧,团队合作的精神。


同学们给佟玲老师的颁奖词是:她用生命换来生命,良心远比技巧重要.救死扶伤,勇敢执着,拥有着高于常人的品质.让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对生命负责,在一个特殊的岗位,在一个时刻要警惕的科室,多少个夜晚她驻立床旁不眠不休,多少名患者从死神之手抢夺回来,多少个节假日不能与家人朋友相聚,如果用一句“白衣天使”来赞美,倒不如说她是“守卫生命的使者”。


在今天6月26日中国医师协会医师节,一批年轻的新生力量踏上了医学职业生涯的新征途。再一次从佟琳老师的的从医心得中体会角色互换引发的思考:“我要当一名合格的医生! ”

640.webp (70).jpg

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


非常荣幸有机会为大家上最后一堂课,感谢你们在毕业之际给予我这么高的荣誉和肯定!


关于这堂课选择什么内容?联系我的同学提议再给大家来点“料”,我接受同学们的建议,决定报料!


首先,爆料的内容是在20年前,就像在5年前的各位,我作为新鲜人迈入了医学殿堂,和大家一样,有着对医学知识和从医艰辛的懵懂无知、也有着怀揣治病救人、悬壶济世的理想;也许不一样的是那时的我们手里没手机、包里没电脑。但一定相似的是,都经历了书山考海、都控诉过饭堂、也偶尔偷溜选修课、也在毕业离别的月台上与室友闺蜜拥抱流泪。白驹过隙,当今天与老同学一起回味时:似乎很难再找到辛苦的味道,更多的是对大学生活的不舍和惆怅;曾经的怂事、吵闹、冲动,现在都是值得追忆的美好片段;曾经或是亲密无间、或是怒目相对的同学,现在却是得知有难,远在千里也会相助的同窗情!也许与部分同学不一样的是,我在实习之初就遇见了人生中第一个死亡病例:50岁脑干出血男性患者,发病至死亡不足2小时,面对凶猛的疾病、脆弱的生命,我不禁问自己:想当医生吗?反复思考后的回答是:想!因此,在毕业前,我为成为一个合格医生完成了下列准备:建立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认真进行实习阶段中病历书写、查体、病史汇报等临床基本技能训练,考取了硕士研究生。


在硕士阶段,我在经历课题、毕业论文煎熬的同时,更是花了两年半的时间接受了高强度和系统的临床锻炼,通过了医师资格考试、获得了申请、开展医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当然也遇见了我的伴侣。此时,我认为医师考试的通过昭示着合格医师的实现,因此我提高了目标,想去做一个好医生。


在这个目标驱动下,12年前我追随丈夫来到了广东医,脱离原有的神经内科专业,进入附院28楼的ICU病房,开启全新的重症医学医师生涯。但面对从未接触的理念、操作,我曾有过一段时间的负能量:不适应、沮丧、疲劳,你们也即将或多、或少去面临。但积极调整后,我用已建立的学习方法渡过了自学新学科知识的难关;用已有的临床思维和基本技能适应了重症医学更高的临床素质要求;而植根在更多危重疾病的土壤里,曾埋下的科研种子开始破土而出……一切都向着大家认为的好医生方向发展着。


但10年前,我病倒了,瞬间角色翻转,我成为了患者,很快就体会到了病情不明时的焦虑、忐忑不安,也感知了疾病给身心带来的疼痛、冲击;同时我又是幸运的,因为已有的医疗背景使我能快速适应医院诊治流程;因为身边是熟悉的同事,让我一直信任和依赖医务人员走出困境。但是,如果是普通病患呢?他的忐忑、恐惧是否更强烈?他身心的创伤是否更震撼?他完成各项流程是否更曲折?他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怎能是高起点的呢?当我再次返回ICU作为医生时,这些问题在我脑海里不停翻滚。因此,我开始犹豫了,怀疑我是否算的上是个好医生?因为,在接收重症患者入科时,我少了一句“别害怕!”的安慰;当清醒病人进行有创操作时,我少了一声“给您打个针,会有一点疼”的事先告知; 当停呼吸机锻炼时,我少了一次“今天让我们要一起加油!”的鼓励;当做检查时,我少了一个可以减少患者搬抬不适的细致关怀….. 如果从病人的角度上,我是不算的!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常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去尝试角色互换,从而引导自身的医疗行为。


似乎,又可以向着好医生的方向前进了!但2011年,我的母亲因外伤导致重型颅脑损伤在老家抢救,那时在ICU病房外的我成为了重症患者的家属。对亲人的心痛,对病情发展的担忧,害怕失去母亲的恐慌,这一切瞬间涌入心头;由于是同行,在ICU医生介绍病情时,我很欣然接受无法抢救成功的可能,接受二次开颅手术的风险,接受需要外购药物的提议。但我还是有着这样的忧虑:在隔离病房中,医务人员能在妈妈冷时为她盖好被单,疼痛躁动时给予安抚,饥饿时及时喂食等希望。那么,当我回到ICU病房做医生时,我的患者家属呢?他们应该与我一样,甚至会因众多因素无法做到欣然接受死亡、病情恶化、接受因目前医疗制度无法解决的弊端导致的医疗行为。那么,我们能理解他们的心情吗?能够剖析出他们提出质疑后的情感诉求吗?能够把握病情不同阶段家属的心理变化吗?能够通过有效沟通达和安抚实现真正引导他们配合医疗吗?如果不能,那我们应重新审视的问题:已经不是能否成为好医生,而是能否做到一名合格的医生?因为合格的医生应有以下素质:过硬的专业水平、更新知识的能力、有人情味的人文关怀、良好的沟通技巧,团队合作的精神。


面对这样高的要求,我似乎又回到了大学毕业前那个扪心自问的场景了:还想当医生吗?还想!那能当一名合格的医生吗?我努力做到!希望数年后,当你我偶遇时,都能说:我是个合格的医生!


最后,谢谢同学们给我的最后一堂课,谢谢大家!


医学传播杂志主编:叶馨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热门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