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呕吐不止?——艾来“灸”驾

作者:尹鸿智 常小荣    2020-06-25

收藏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2550 篇文章

呕吐不仅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同时在生活中也是最常见的,例如晕车、晕船以及妊娠呕吐等,因此,本次我们讨论的重点就是呕吐的艾灸治疗。

             

640.webp (28).jpg

                               

一、什么是呕吐?



呕吐是指胃内容物或部分小肠内容物经食管从口腔排出体外的一种反射动作。


西医学对于呕吐的病因主要概述为:1)反射性呕吐,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以及其他病症所引发的呕吐。2)中枢性呕吐,主要包括:中枢性神经系统疾病、全身疾病以及药物反应与中毒所引起的呕吐。3)前庭障碍性呕吐。4)神经性呕吐。


呕吐一方面可将食入胃内有害物质吐出,从而起到保护性作用,另一方面频繁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失水、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严重者可引发食管-贲门撕裂。


二、中医对于呕吐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的呕吐是以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为主症的病证,既可单独为患,亦见于多种疾病,古代文献将呕与吐进行了区别,认为: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中两者常同时出现,故称呕吐。


其主要病因病机为:胃居于中焦,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下行,以和降为顺。若因饮食所伤、外感时邪、情志失调或素体脾胃虚弱,致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出现呕吐。


三、艾灸治疗



640 (5).png


1.治法

和胃降逆,理气止呕


2.主穴

中脘、胃俞、内关、足三里


3.配穴

寒邪客胃加上脘、公孙;热邪内蕴加商阳、内庭;痰饮内阻加膻中、丰隆;肝气犯胃加肝俞、太冲;饮食停滞加梁门、天枢;脾胃虚寒加脾俞、神阙。


4.方义

中脘为胃之募穴,胃俞为胃之背俞穴,俞募相配理气和胃止呕;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可宽胸利气,降逆止呕;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胃之下合穴,具有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的作用。


5.操作

邪热内蕴者,商阳、内庭行放血治疗;其余证型则可采用温和灸法,取艾条点燃后,距穴位2-3cm处进行悬灸,使局部感觉温热而无灼痛为宜,每次灸10-15分钟,灸至皮肤红晕为度。

 

1.中脘穴

640.webp (29).jpg


[定位]:位于上腹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

 

2.胃俞穴

640.webp (30).jpg


[定位]:位于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3.内关穴

640.webp (31).jpg


[定位]: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4.足三里穴

640.webp (32).jpg


[定位]: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四、预防与调护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


2.脾胃素虚者勿过食生冷、肥甘腻滞等食品;胃中有热者忌食辛辣、香燥之品。


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4.呕吐患者应少食多餐,以清淡流质饮食为主,忌食肥甘厚腻、生冷粗硬以及辛辣刺激之品,必要时禁食。


5.对于呕吐不止的患者,应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延伸阅读



艾:呵护女人的爱——告别急性乳腺炎


如何巧用艾灸强正气


关于“痄腮”的二三事


不容小觑的便秘


总是腹泻或便秘?肠易激综合征了解一下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针灸与健康杂志主编:常小荣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热门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