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这样的"痛"需要心理呵护

作者:宋娅茹    2017-06-13原创标识

收藏

什么是疼痛? 


汉语的“疼”是指余痛;“痛”是指病人身体内部的伤害性感觉。现代医学所谓的疼痛(pain),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1979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 IASP)对疼痛提出了以下定义:“疼痛是组织损伤或与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躯体主观感觉和情绪体验。同时可伴有代谢、内分泌、呼吸、循环功能和心理状态等多系统的改变。


疼痛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对急性疼痛的定义为:新近产生并持续时间较短的疼痛。急性疼痛通常与损伤或疾病有关。包括手术后疼痛,创伤、烧伤后疼痛,分娩痛,心绞痛、胆绞痛、肾绞痛等内脏痛,骨折痛,牙痛等。其中手术和创伤后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急性疼痛。


慢性疼痛则为持续较长时间(3个月以上)的疼痛,有可能是急性疼痛治疗效果不好,也有损伤愈合后仍然持续存在的疼痛,病人常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改变。


疼痛会引起怎样的心理状况的改变呢?


1. 痛并快乐着的状态

有成就感有动机的承受疼痛,例:为孩子烧好吃的菜,热油溅溢所致表皮轻度烫伤。


2. 疼痛可以引起负性情绪状态

悲观、失望、失去信心。急性疼痛的情绪反应:恐惧、紧张。慢性疼痛的情绪反应:烦恼、抑郁。


3. 疼痛可以加重负性情绪状态

临床上,遇到以疼痛为主诉的患者,多次检查没有发现明确器质性病因,易发生期待性焦虑情绪症状。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心理可以致病,心理也可以治病。心里怎么想的身体就会告诉你。


心理因素对疼痛有哪些影响?


1. 疼痛症状出现及疼痛强度与其心理状态紧密相连

例:牙痛治疗,如果痛觉预期过高就会产生紧张和敏感甚至害怕心理,而个体差异和心理可以影响疼痛的感受性和耐受性。


2. 疼痛受个体差异影响很大

心理因素对疼痛的影响和个体差异包括人格特征、早期经验、年龄等。例:临床研究:20位不上麻醉做结肠镜检查患者,有的反应疼痛可以耐受,有的反应疼痛难忍,有的认为有不舒服但能忍受。这就是个体差异性。


3. 疼痛也可以是一种心理防御反应

称为转换性疼痛反应。即通过疼痛反应来表达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心理困扰。例:一个不愿意上学的孩子,经常喊肚子痛,临床检查无任何器质性问题。这在临床上称为心理问题躯体化症状反应。


疼痛量化评估


 疼痛是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

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疼痛评分方法 :数字疼痛分级法(NRS)适用于意识较为清醒的成年患者;依从性较差的患儿或者急性疼痛成年患者则可采用Wong-Banker 面部表情量表;重症患者有专门使用的危重患者疼痛评估方法(CCPOT)。


 当然不同性质疼痛刺激的心理反应存在很大差异

心理因素在慢性疼痛的个体适应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心理因素包括:情绪或心境,疼痛的信念,疼痛应对方式等。


疼痛的心理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种

 常见于疼痛开始时心理反应表现

皱眉咬牙、烦躁不安、不断呻吟哭泣、甚至有吵闹抱怨和愤怒,常见于忍受性差的患者,其抑制性反应疼痛持续时间长,往往带有焦虑抑郁成分。


 心理反应表现为疲惫、淡漠、悲观、失望、少语

多见于性格内向或忍受性较强的患者退化性反应,持续不断的疼痛不仅对患者的心理是一种负性刺激,同时也可造成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紊乱导致病情恶化。对疼痛的敏感性更高,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对治疗持怀疑态度和丧失信心。


 机体所有功能处于退化状态

多见于癌症疼痛患者,反馈性反应患者经常流露出焦虑抑郁情绪很容易影响到家属的心情,使家属也会表现出悲观焦虑的情绪,再反馈到患者使疼痛加剧。 


 关于急慢性疼痛的心理治疗

由于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原因比较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在实施疼痛干预及疼痛管理的措施下,重视和采用心理治疗能获得更理想的疗效。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1. 减压法

临床上疼痛患者多会出现抑郁、焦虑、恐惧、悲观等情绪,尤其是癌症患者,甚至产生厌世的不良情绪,这些现象对积极治疗不利。心理治疗者首先同情和理解病人,听其诉说,认可其疼痛感受。疼痛发作时来到患者面前给予安慰,握一下患者的手或更换一下体位,都是对患者精神的安慰和鼓励,可以激发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减轻其疼痛。


2. 疼痛告知法

首先向患者讲解有关疼痛的知识,使患者明白疼痛产生的主要原因、从而增强对疼痛的知觉性和耐受性;例:肩周炎患者在接受按摩推拿治疗的同时,需告诉患者在治疗中会感到不适和牵拉痛,使之有心理准备,并积极配合,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3. 分散注意法

多陪伴患者并与之交谈,减轻患者疼痛的知觉。常与患者讨论感兴趣的问题或组织参加有兴趣的活动,分散其注意力,使患者在精神和肉体上从应激状态中解放出来,消除或缓解紧张,也可缓解疼痛。


4. 音乐治疗法

可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或乐曲,运用音乐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以达到缓解疼痛,治愈疾病的目地。


5. 催眠暗示法

不良的暗示作用,可使患者感觉疼痛加重;而正向积极的暗示,可使患者感觉疼痛减轻甚至疼痛消失。对疼痛患者进行催眠状态下的暗示,可使患者全身心放松,消除患者焦虑、紧张、恐惧的不良情绪,提高其对疼痛的耐受力,从而达到减轻疼痛的效果。


6. 意象转换法

通过孵化一个疼痛的画面,让患者与这个画面进行心理对话,通过心理对话达到接纳转换整合的目的。例:一个胃炎胃痛患者,作者运用意象抽离转化法,成功的缓解了患者的胃痛状况。作者在临床心理辅导中,运用催眠暗示法/意象转换法/音乐沉浸法,治愈过数个疼痛案例,达到很好的效果。


7. 欢乐开口笑

笑是人们欢乐情绪的表现,笑能减轻疼痛,笑能医治疾病。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喜剧影片,使患者快乐,开怀大笑。笑是一种精神保健,是医治疾病的神奇良药。


疼痛是多种疾病的共有症状,疼痛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疼痛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感受和情绪上的体验。 心理性成分对疼痛性质、程度、分辨率和反应程度以及镇痛效果都会产生影响。因此对疼痛的心理治疗十分重要。



对不能治愈的慢性病患者,切莫闲谈你的希望,就是议论患者非自己的事情也无法接受,他们因不能有一点期望而感到失望。

——南丁格尔



对一些顽固性疼痛的患者,他们由于没有治愈的希望和剧烈疼痛折磨,心理治疗更要持续性对症性,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热门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