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1863 篇文章
心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停止,一旦发生,全身血供立刻中断。一般而言,脑部血供中断10秒左右患者会出现意识丧失,1分钟自主呼吸逐渐停止,4分钟开始出现脑细胞死亡,8分钟出现不可逆脑死亡。对于心跳停止12分钟以上,再进行复苏救治者,几乎罕见存活。但对于低温环境下(如冰库、雪地、冷水中淹溺者等)及年轻的创伤患者,虽停跳超过12分钟,仍有复苏成功可能,尚应积极抢救。

及早心肺复苏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各种资料显示,能否及时有效地进行心肺复苏术将直接影响其疗效。心跳骤停1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CPR),复苏成功率高达9O%以上,每延迟1 分钟复苏成功降低约1O%,CPR实施越晚,存活率越低,所以心跳骤停5分钟内称为抢救的黄金时间。传统研究认为大脑完全缺血4~6 分钟,将会产生不可逆损害。而新近研究认为大脑缺血20分钟以上仍有可能获得组织上的正常恢复,所以目前有学者提出超长心肺脑复苏的概念。
在传统心肺复苏急救时,首选人工呼吸。近日,国际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刊登研究报告称,综合25年的心脏骤停急救案例分析证明,心脏骤停的急救之初可忽略人工呼吸,与同时按压胸部和人工呼吸相比,只按压胸部的急救成功率要高出约20%。
原因是在没有心跳的情况下,人工呼吸是起不到有效作用的,所以,心脏骤停之初的人工呼吸对复苏的作用不大。只有让心脏跳动后,氧气进入体内才能起到应有价值。所以,专家依据研究结果呼吁,及时快速而有力的胸部按压不仅能将生存概率提高2~3倍,更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正确的按压方法是双手叠加对准患者胸部中间,也可以是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幅度至少达5厘米深度,按压频率要求每分钟100~120次。若每按压30次后进行两次人工呼吸,抢救效果更佳。
及时电除颤是最有效的救治手段
众多资料提示,约有90%的心脏骤停者,是由一种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颤所致,因此心跳骤停者在3~5 分钟内进行CPR和除颤其成功率可达49% ~75% ,每延迟除颤1分钟,抢救成功率下降7%~10%,超过12分钟再行CPR及除颤,成功率几乎为零。
2019年3月25日晚上,北京市东单体育馆内一名正在打篮球的男子突发心脏骤停,幸遇同在馆内打羽毛球的6名协和医院的医生。这次救人成功,现场可谓是教科书式救治,边拨打120,边紧急实施心肺复苏,在持续10多分钟心脏复苏后,患者并没有苏醒,体育馆工作人员拿来了除颤仪,医生及时实施电除颤,这才有了颈部动脉搏动的迹象。随后被送到最近医院进行急救,患者成功获救,除了医生们及时有效地进行心肺复苏,现场配备的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专家告诉大家,AED比较智能,它会自动判断患者是可除颤心律还是不可除颤心律,然后来决定是不是可以实施电除颤。仪器操作也很简单,会用中文提醒使用者下一步该怎么做,普通人应该都会操作。
普及民众抢救知识, 在更多场所配置急救设备
事实也告诉大家,多数心脏骤停是发生在医院外,必须现场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或及时电除颤,才能为进一步获得专业救治直至挽救患者生命和有效降低死亡率及伤残率而赢得最宝贵的时间。
如果说及时有效地心肺复苏对心脏骤停成功救治最有价值的话,那么一次成功的急救应包括几个密不可分的关键环节:早期识别;及时拨打120;第一目击者及早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医务人员及时赶到实施专业救治等。东单体育馆成功救人事件告诉大家:虽然院外心脏骤停者不可能都这样幸遇,但加强培训、普及民众抢救知识, 在更多场所配置急救设备,让更多人在关键时候敢于站出来援手施救,并能熟练应对这种情况,可能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不然的话, 更多目击者不是不愿援手,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如何着手,甚至唯恐帮倒忙!
附:中枢神经功能恢复过程
心脏骤停恢复过程的规律大致如下:心跳恢复→呼吸恢复(30分钟左右)→瞳孔对光反应出现→睫反射出现→流泪、吞咽、咳嗽反射出现→痛觉出现→角膜反射出现→转头→眼球转动→听觉出现(呼唤反应)→四肢活动→清醒(能讲话或能听懂)→腹壁及提睾反射出现→视觉恢复。(摘编自杨志寅 任涛 马骏主编.内科危重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
作者: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国际行为医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济宁医学院教授 杨志寅
延伸阅读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