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1786 篇文章
5月24日傍晚,浙江宁波一13岁的小女孩玲玲(化名)和同村的小伙伴去河边玩耍,捞树叶时不小心落水。邻居陈建青听到呼叫后赶到现场,二话不说跳到河里将玲玲救起。 然而,玲玲被救起时已经没有了呼吸。邻居们没有一个会急救的,只能大声喊“救命”,使用一些“土办法”施救。 开车经过的郭焕松和陈佩芳夫妇,本来是要回丈母娘家吃饭,见到河边有人倒拎着孩子在控水,立刻就明白是怎么回事。 车子还没停稳,陈佩芳就推开车门跑了下去,阻止了正在控水的众人,立刻开始了胸外按压加人工通气的心肺复苏。 大约过了两三分钟,玲玲渐渐有了呼吸,最后有了哭声。 从玲玲被救起到到苏醒就十多分钟,后面玲玲被送到卫生院,检查无碍后出院回家。 六一儿童节陈佩芳看望玲玲时的合影 陈佩芳夫妇并不是医护人员,也没有经过正规的急救培训,只不过平时比较关注急救相关知识。 “家里有小孩嘛,平时就特别注意急救知识的学习,刷微博、看电视都会特别关注,没想到能派上用场”陈佩芳接受采访时说。 急救就是这样,每个人都知道它的重要,但很多人又会觉得它并不是必要。我们很多人怀着侥幸心理,认为这些事情只会在新闻上出现。但如果真的有一天出现在您的身边,发生在您的亲人身上,会与不会,命运将会进入不同方向的轨道。 急救是什么?急救不是一项医疗技术,而是一项生活技能。急救当不了饭吃,但关键时刻能拯救生命,拯救整个家庭。急救,或许定位为“救命险”更为合适。 以上故事引自头条新闻,感谢传播正确急救方法的新闻媒体和新闻人。既然新闻涉及的是溺水,现在又正值夏季,有必要好好做一下溺水急救的科普。 溺水指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中,由于液体充塞呼吸道及肺泡或反射性引起喉痉挛发生窒息和缺氧,并处于临床死亡状态。 人淹没于水中后,本能的出现反射性屏气和挣扎,避免水进入呼吸道。不久由于缺氧不能坚持坚持屏气而被迫深呼吸,从而使大量水进入呼吸道和肺泡,阻滞气体交换,引起严重缺氧。 特别强调,没有经过救援培训的人,即便会游泳也不建议下水救人,推荐施予漂浮物或竹竿绳索等。必须下水救援时,从身后接近溺水者。如果被溺水者纠缠,下沉后再脱离。 如果溺水者口鼻有水草和泥沙等异物,必须首先清除。但如果是泡沫,则不用刻意清理。如果有呼吸,将患者摆放为侧卧位即可。如果患者无反应和无呼吸,则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因病因为窒息,故复苏程序为:清理口腔异物,开放气道、通气和胸外按压,即ABC程序。心肺复苏具体怎么做,请继续关注达医晓护“紧急呼叫120”杂志,后面会有深入讲解。 (1)需要控水吗? 施救者试图让溺水者肺里的水控出来是最常见的惯性思维,然而对于心脏骤停的溺水患者,控水会严重延误抢救时间。因为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只有非常短暂的4分钟,所以不建议控水。 此外,溺水者气道内只有少量水,而吸入的水分很快会被吸收,有的患者会因声门痉挛闭塞,气道内没有水,或仅仅只有少量水。 (2)复苏后呕吐 约85%的溺水患者复苏后会出现呕吐,时刻关注气道,及时清理呕吐物非常重要。 延伸阅读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紧急呼叫120杂志主编:周国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