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部分普通人而言,麻醉是神秘的。试想一下,那些带着口罩、“幽居”在手术室里的麻醉医生,你很难在门诊看到。只有当病人需要手术时,他们才突然出现在面前,向病人和家属问东问西,询问详细的病史和手术情况。当你在手术室里想要好好瞧瞧麻醉的神秘世界时,却发现自己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在许多人眼里,麻醉医生的功夫活就是,“打一针,睡一觉”。这是一种特别朴素的理解。毕竟,病人还没明白麻醉是怎么回事时,就感觉大脑犯困,然后进入了全身麻醉的状态。即便只是经历区域麻醉,也就是只阻滞特定部位的神经,麻醉医生也可能通过药物,让你处于镇静的状态。
6月5日,也就是周一,我参加了上海交通广播FM105.7 “无病一身轻”的直播节目。上面这些话,也正是我在节目里所谈到的。我还记得主持人看着我这略带神秘感的麻醉医生,脸上写满了一长串问题。比如,麻醉到底分哪些种类?麻醉药物是不是有很多配比?全身麻醉后,病人会不会醒不过来?麻醉会不会让人变笨?
这每一个问题,都关系到病人自身的安危与健康。从躺在手术台上的那一刻起,仰视着闪亮的手术无影灯,听着各种监测设备的声响……病人难免会犹疑。好在,麻醉学像任何一个医学门类,拥有自身完备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换句话说,麻醉医生每一个动作的背后,都是有医学依据的,都是经过临床实践检验过的。我们可以用数据来说话。上海乃至全国发达城市的麻醉相关死亡率,已经降低到1/10万以下。也就是说,每10万位躺在手术台上的病人,可能只有不到1位出现麻醉因素导致的死亡。
当然,麻醉医生并不为此而沾沾自喜。有国外研究就发现,有5%的病人在手术后1年内死亡;如果病人年龄大于65岁,死亡率还会翻倍。比较下来看,病人术后1年内的死亡率,竟是麻醉相关死亡率的一万倍。这可真是一个巨大的反差。随着我国国民人均寿命预期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尤其是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及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将会越来越多。这些合并症对接受手术的病人而言,是一个潜在的隐患。
麻醉医生怎么应对呢?
最首要的一点是,麻醉医生不只关心病人在手术室的这段时间,更会将目光拓展到“围手术期”。也就是说,从病人入院开始,到出院之前,麻醉医生都应积极参与到病人的术前调整、术中麻醉和术后恢复中。
在这个周末,在上海浦东陆家嘴的国际会议中心,就会有一场大型的麻醉学术活动,叫做“第六届东方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大会”。这次会议主题正是 “临床麻醉与患者远期预后”。可以看得出,这个主题是对麻醉医生向围手术期医生转变的一次召唤,更是激励麻醉医生不断提升围手术期麻醉与镇痛的安全和质量,更多地关注并改善病人远期预后。我想,这是麻醉医生临床麻醉的目标,更是追求麻醉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那么,临床麻醉如何影响病人的远期预后呢?在这方面,国内外有很多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麻醉与婴幼儿脑功能、老粘人认知功能的关系,麻醉方式与恶性肿瘤的预后,麻醉方式与手术的安全性的关系,手术后的病人为何出现慢性疼痛等?这每一个话题,都可以进行深入的延展,也有大量的研究在开展,我也将在“麻醉与科普”版块陆续与大家进行更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