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哪类贫血?

作者:夏乐敏    2019-03-24原创标识

收藏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1647 篇文章



一个特殊的舞者


在2015年由美国奥兰多举办的国际Zumba大赛上,一位名叫Audrey Nethery 的6岁美国小女孩把这种罕见的遗传性血液病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带进了人们的视线。


640.webp.jpg


在其活力四射的表演背后,其实Audrey是一个从出生2个月就开始与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抗争的患儿, 因为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及难以纠正的贫血使得6岁半的她身高远低于同龄儿童。


与此同时,激素治疗也并不能够长期维持足够的红细胞水平,不到7岁的她已经历经了20余次的成分输血支持治疗。


然而,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并未使这个小女孩的热情和活泼减退,从小就钟情于音乐的她在父母的鼓励下学习舞蹈,最终被一家Zumba俱乐部的舞蹈老师选中,加入了舞蹈队的训练及表演。


Audrey 活泼开朗的性格使许多人为她的表演和不被疾病打倒的精神动容,Audrey的父母通过Facebook与Youtube等平台上传了女儿训练及表演的视频,希望通过Audrey让更多人了解并关注这些罕见病的患儿。


何谓“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即Diamond-Blackfan贫血(Diamond-Blackfan anemia,DBA),因为Diamond和Blackfan于1938年第一次报道4例此类疾病而命名。多于生后1年内发病,一般只有红系发育不良,骨髓中的幼红细胞一直停滞在定向造血干细胞与早幼红细胞阶段,而粒系和巨核系发育通常正常。部分DBA病人伴有身材矮小或者伴有别的先天性畸形。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率约为7/1000000。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有何表现


该病起病相对缓慢,明显的贫血大多于出生后2-3月出现,大部分患者于生后1年内出现症状。约有1/3的患者合并有先天性发育畸形,如拇指三指节畸形、尿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斜视或表现为Turner综合征的外貌但染色体核型正常或为XX/XO嵌合体。


实验室检查能够发现血常规通常表现为严重的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的比例<2%,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可正常或者轻度增高。血红蛋白值一般高于同年龄正常值。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增高。骨髓象:红系比例<5%,伴成熟停滞现象,粒系与巨核系发育正常,淋巴细胞比例可增高。干细胞培养示红系祖细胞培养缺乏。部分患者伴染色体核型异常。


“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如何防治


1.肾上腺皮质激素

主要药物是强的松,约70%患者初次治疗期间就有反应;治疗开始越早、疗效越明显。20%DBA患者接受激素治疗后可获得长期缓解。


2.输血

对强的松不敏感者通常依赖定期红细胞输注,使血红蛋白数值维持在80g/ L左右。


3.免疫抑制剂

环磷酰胺、6-巯基嘌呤、环孢霉素A、长春新碱等。


4.造血干细胞移植

对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反应不敏感需输血维持且出现并发症者可予以造血干细胞移植。据统计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3年存活率大致为85%,但移植前需进行相关筛查以除外RPS19 突变供体。


5.基因治疗

这是另一类可行的治疗方法,即利用病毒载体将RPS19转入RPS19缺陷的DBA患者中行基因治疗。


6.泌乳素

泌乳素受体在结构及功能上与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比较相似,泌乳素可以增加体外培养红细胞生成,其机制可能是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表达。


7.其他

包括雄激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亮氨酸、丙戊酸及白介素3 等均有成功治疗DBA的相关报道。

 



延伸阅读


“戈谢病”是何疾病


"口干舌燥"也是病


“易栓症”是什么鬼


警惕贫血背后的元凶!


除了《我不是药神》,还有一部值得科普的电影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踏"血"无痕杂志主编:夏乐敏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热门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