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吃东西其实是件危险的事

作者:周国忠    2019-03-13原创标识

收藏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1631 篇文章

那是一个中午,我们在一个居民小区出诊,主诉:“老人突发昏迷”。调度员通过电话评估患者已经发生了心脏骤停,并做了电话指导心肺复苏。


640.webp.jpg


我们救护车组赶到患者家里时,老人全身皮肤青紫,没有意识,患者的女儿正在给患者做胸外按压和口对口人工通气。


我们接手了抢救以后,我便问患者女儿:“老人是怎么发的病?”


“我也不知道,我正给她喂饭的时候,她突然就叫不答应了!”患者女儿哭着回答。


我接着问:“老人有没有被呛到?”


“没有!”患者女儿回答。


“老人平时有什么疾病?”我接着问。


患者女儿回答:“中风,已经有三年了!”


护士接好了监护仪,心电显示为一条直线。


我让护士接替了胸外按压,便去准备气管插管。


物品准备完毕,我检查了患者的口腔,只有少许食物残渣,便开始了气管插管。插管过程非常顺利,只用了几秒钟的时间。


然而,就在我捏球囊给患者通气的时候,发现气道有明显的阻力,经过几次按压后,气管里出现了很多面条。


“气管导管插到胃里了?”护士问我。


我没有说话,只是心里疑惑,我明明是看清楚气道导管进了声门的呀!作为工作十多年的急救“老司机”,这点自信我还是有的。


可是,气管导管里的面条越来越多,甚至是喷涌而出。


我心里有些发毛,心说这次真不会是自己判断错误了吧。


我没有再犹豫,立即拔除了气管导管,准备重新插管。


等我再次用喉镜挑开声门时,发现患者气管里确实是有很多面条。


我这才坚信气管导管没有插错位置,而且老人确实是在吃饭的时候被食物给噎死的。


重新插了管,清理了呼吸道,也尽力抢救了半个小时,然而患者并没有能被救活。


回头想想,这个案例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有很多可以总结的地方:

1.中风后遗症的老人,多伴有吞咽功能障碍,在进食的过程中出现突发昏迷,即便没有明显呛咳和呼吸困难,还是得优先怀疑气道异物梗塞。


2.气管插管后导管内出现食物,通过食物的气味和性状也能判断食物来自于食管还是气管。通常来自于食管反流的食物,多有胃酸的酸臭味,而来自于气管的食物,多混有泡沫。


对于非医护人员,就更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吃东西其实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640.webp (2).jpg


气道异物梗塞,是指呼吸道被异物完全或几乎完全堵塞,如无及时施救,患者很快就会发生死亡。


急救方法虽然重要,但其实气道异物梗塞的预防更为重要。


虽然堵塞气道的异物有脱落的牙齿、假牙、玩物和呕吐物等,但食物是最常见的一种。在实际急救工作中,被汤圆、年糕、饺子、馒头、大块的肉类、长面条、坚果、大块的水果、果冻等堵塞窒息的病人非常多见,而且多见于老年伴有吞咽功能障碍的人,例如中风后遗症和老年痴呆。


那么,是不是只有吞咽功能障碍的老人才容易发生气道异物梗塞呢?其实三岁以内的小孩,在嬉戏、打闹和哭泣时,发生气道异物梗塞的也很多。正常人,吃东西时说话、大笑、颠簸、摔倒等,也可能发生气道异物梗塞。

 

为什么在吃东西的时候容易发生气道异物梗塞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人体吞咽的生理功能,您就会明白了!


640.webp (3).jpg


通过示意图我们看到,人体在吞咽时舌根会后坠,有一块软骨(会厌)会盖住气道入口,防止食物误入气道,这也就是我们在吞咽食物时不能同时说话和呼吸的原因。


如果是有吞咽功能障碍的病人,吞咽的动作会变得迟缓,如果喂食的速度快于吞咽的速度,就会导致食物蓄积在咽喉,就有可能在呼吸时食物被吸入气管发生堵塞。


所以,有吞咽功能障碍的老人,在喂食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切不可着急,而且要尽量喂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此外,1岁以内的婴儿,发生呛奶的情况也非常多见,究其原因,多数也是因为奶瓶出奶的速度过快,超过了婴儿吞咽的速度,所以避免使用过大的奶瓶喂奶。


此外,平卧位进食也已发生梗塞,因此进食时,尽量采取半卧位或坐位进食。


如何预防气道异物梗塞呢?其实很简单,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总结过:食不言寝不语,细嚼慢咽不着急!


延伸阅读


心梗那些事儿


农药没把我给毒死,却被你给“救”死!


真正走的那一次,关门声很小


师傅教你一句口诀


切不可“妇人之仁”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紧急呼叫120杂志主编:周国忠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热门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