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卒中就像一阵风

作者:韩蕊    2019-03-08原创标识

收藏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1549 篇文章

上次的文章中,我为大家介绍了脑卒中的分类(脑出血、脑梗塞),出现哪些症状时要警惕脑卒中可能找上门,以及脑卒中发生时的症状(脸、手、语)。那么,究竟哪些人群易患脑卒中呢?当今社会,脑卒中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很多中青年人也患了卒中,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他们患病呢?我们又应该怎样做才能预防卒中的发生?


640.webp (7).jpg


脑卒中高危人群


任何疾病都有发病的高危人群,脑卒中也是这样,发病的高危因素越多,患病的可能性就越大。有一些高危因素,是无法控制和改变的,比如:年龄(大于55岁)、性别(男性)、出生低体重(小于2.5kg)、种族、家族史等;但是也不用担心,将可控制、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控制好,患病几率也会大大降低。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包括:一些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房颤动)、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酗酒、腹型肥胖、饮食不当、缺乏运动)、心理因素等。接下来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可控性危险因素:

1.高血压

是脑卒中最明确和可治疗的危险因素,即使在血压值正常范围内,卒中风险也随血压上升而增加;故而降压治疗一定要达标,不是吃上降压药就万事大吉了,一定注意监测。高血压指南要求,一般人群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内。


2.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存在的胰岛素抵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还可以导致糖、脂质、蛋白质代谢紊乱,引起高脂血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时可无明显诱因,症状也往往不典型,悄无声息的敌人才最可怕!研究表明,缺血性卒中风险随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升高而升高。


3.高血脂

高脂血症在疾病初期没有任何感觉,多数在化验检查时才发现,可谓是“隐形杀手”;过多的脂质沉积在血管壁上,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管腔狭窄、管壁僵硬,引起脑卒中、冠心病等;血脂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低密度脂蛋白等;其中,胆固醇水平升高,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甘油三酯与卒中无明确相关性;高密度脂蛋白是人类的好朋友,其水平高表明脑卒中的发生率低,而低密度脂蛋白的降低,可以降低卒中相对风险。


4.心房颤动

房颤是心律失常的一种,特点是心房不听司令部“窦房结”的指挥“乱跳”,很容易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随血流流动,极易堵塞在脑血管中,形成脑栓塞。


除了上述一些疾病,还有一些生活习惯会增加脑卒中的发病率,主要包括:

1.吸烟

是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可控因素,且无论烟龄多长、烟瘾多大,只要戒烟,卒中的风险都会降低,需要注意的是,接触“二手烟”同样会增加卒中的风险; 所以千万不要找借口、寻理由,为了减少脑梗塞、脑出血、心肌梗塞的发病,戒烟必须从今天开始!


640.webp (8).jpg


2.肥胖

肥胖者往往合并糖尿病、高血脂和高血压,多因素协同作用共同增加卒中的发病危险;


3.缺乏体力活动

体育锻炼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及复发率,可能与体育锻炼可以减少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血小板黏附性、降压以及减轻体重相关;


4.饮食与营养不合理

高盐、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和脑卒中的发生;


5.饮酒、吸毒

酗酒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毒品可以导致血压波动剧烈,直接导致出血性卒中或者引发潜在脑血管畸形导致脑出血。


脑卒中诱发因素


脑卒中的诱发因素有十余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劳累过度

已有许多研究证明,劳累过度是发生脑血管病最常见的诱发因素,尤其在青年卒中中更明显。


640.webp (9).jpg


2.情绪变化

过度的情绪波动,会导致人体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易诱发血管的破裂导致脑出血。


3.暴饮暴食

大量抽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导致血脂升高,血液粘稠度升高,易形成血栓引发脑梗;大量烟酒中的有害物质会导致血管痉挛、促使血管内的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发生脑梗塞。


4.运动不当

医生总是说,运动是好的,但医生所建议的运动一定是适度适量、循序渐进的,切忌用猛力、高强度。临床中就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小区里一群人在起哄,比赛掰手腕,我们这位患者呢,一看起劲了,拨开人群、参与其中,大家都知道掰手腕要想赢,猛力一用,脸都憋得通红,其实在这个过程中血压也会上升,结果这位老人,很不幸,手腕还没掰弯就猝然倒地,所到医院证实是脑出血。


5.洗浴不当

洗澡时间过长、水温过高,可使人体出汗过多,血粘度增高,形成血栓机率增加;周围毛细血管扩张,导致低血压可出现脑供血不足症状,致跌倒摔伤甚至出现脑血管意外。故而有高危因素的人,是不建议桑拿,汗蒸的。


6.气候变化

季节交替时、温差变化过大,造成血管痉挛诱发血管病发生。


640.webp (10).jpg


7.用力排便

用力排大、小便时,血压会突然升高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8.服药不当

如降压、降糖药服用不当,导致血压、血糖不降或降的太低;抗凝药物服用过量或未达标等。


9.体位变动

老年人起床时速度过快,导致体位性低血压,引起脑部供血减少。


科学预防脑卒中


1.避免过度疲劳

“过劳死”在30-40岁的年轻人中具有相当的隐蔽性,大都是急性的、猝发的,危险性极高,很难抢救,所以一定要重视,尽可能避免。要做到生活规律、起居有节,避免长期熬夜、长途旅行、应酬太多、长时间打游戏玩麻将等。


2.保持乐观情绪

过度兴奋或者悲伤发生在具有脑血管病倾向的人身上,可能就会诱发脑血管病,因此遇到各种情绪的刺激时不要过分激动,应自我控制情绪和行为、主动寻求情感交流和心理援助。


3.规律适度运动

运动一定要量力而行,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效果,所以运动疗法一定要选择到位、制定计划,方可事半功倍。具体而言,应包含以下要素:

合适的运动项目: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原来的运动量大小、心肺脑骨骼功能情况、工作生活状态、兴趣爱好等,选择运动项目,应选择有氧运动和耐力运动,如骑车、慢跑、游泳、做操、跳舞、太极拳、乒乓球、羽毛球等。


合理的强度频率:有氧运动应每日坚持30分钟以上,每周3~5次,运动时目标心率应维持在每分钟“170-年龄”左右,最多不能超过“200-年龄”,运动后疲劳感在10~20分钟消失,说明运动量刚刚合适。


4.合理科学饮食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搭配蔬菜、水果、薯类,常吃奶类、豆类及其制品;少盐低脂,适量鱼、禽、蛋、瘦肉;要营养均衡,不能盲目迷信保健品。


5.戒烟少酒禁毒

吸烟有害健康,任何时候戒烟都不晚;饮酒适量,严禁酗酒,尽可能喝低度酒;远离毒品。


6.应对气候变化

天冷加强保暖,预防感冒,天热防止中暑。


7.改变生活习惯

起夜动作要慢,不要急剧改变头位或体位,以免跌倒;避免长时间洗澡,水温接近体温为宜。


8.正规合理用药

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的病人,应坚持长期服药,切忌不服乱服药物,规律监测随访,遵医嘱治疗。



延伸阅读


卒中就像一阵风,正确认识需警惕


脂肪肝不是病?


过敏,可以严重到休克?


战高温,保键康——安然渡夏有妙招


夏日来临,上吐下泻怎么破?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追求"内"在杂志主编:韩蕊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热门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