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1522 篇文章
我们时常在新闻中,听到一些关于产后抑郁的不幸消息。也常听到一些误解的声音: 现在的年轻人被惯坏了,就是能作! 不就生个孩子么,至于么! 有什么想不开的,说说不就好了么! …… 为了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同时呼吁更多人关注产妇心理健康,我们来谈一谈产后抑郁! 那么,什么是产后抑郁呢? 产后抑郁是指产妇于产褥期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或典型的抑郁发作,通常发生于产后 6 周内。核心症状为:心情压抑,高兴不起来,常无缘无故地长时间哭泣,通常是早上更为难受,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不再关注,愉快感丧失,时常感觉疲乏,不爱动,精力下降。心理的症状通常为:焦虑,可能会有惊恐发作,感觉一切都不如别人,缺乏自信,认为前途暗淡悲观,有自杀或伤害婴儿的观念或行为,可能会出现强迫观念,甚至出现幻觉和妄想。躯体上的症状一般为:入睡困难,易醒,食欲不好,体质量下降,性欲降低,可能会头痛,腰背疼,恶心,口干,便秘等。 据统计我国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为 4. 0% ~18. 5%,并且再次妊娠时产后抑郁症的复发率高达 30. 0%。也就是说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都有非常大的几率患上产后抑郁,它不仅会影响产妇体力精力的恢复,还会增加产妇患其他疾病的风险,甚至会导致自伤和自杀。同时,会对孩子造成器质性危害,母亲与孩子难以形成依恋关系,还会导致孩子智力,情绪与个性问题,增加青少年发生暴力行为的风险。 是哪些因素导致产后抑郁呢? 1.内分泌因素 产妇在妊娠、分娩过程中内分泌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体内激素水平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基础。与之有关的激素有雌激素和孕激素。神经递质在产后抑郁症的发病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 5-羟色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2.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产后抑郁症的重要影响因素,相关研究发现,有精神病家族史的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病率更高,约55%的产后抑郁症患者存在家族抑郁症病史。 3.社会心理因素 夫妻关系不融洽和婆媳关系紧张是产妇发生产后抑郁的两个独立危险因素。产褥期妇女最想得到爱人的支持和理解。配偶不良的情感支持会增加产妇患产后抑郁的风险。新生命的诞生,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值得庆祝的喜事,但是,产妇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身心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挑战,在关注新生儿的同时,对产妇的关注和照顾的忽视,也会增加得产后抑郁的风险。 由于受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一些产妇会对新生儿的性别有期待,期望不一致时,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会更高。产妇对分娩育儿知识的缺乏会使产妇担心自身和婴儿的安全,产生恐惧紧张心理,心理状态不稳定,易诱发抑郁情绪。 4.产科因素 剖宫产作为一种强烈的应激源,会导致产妇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和精神压力,如焦虑、抑郁、恐惧等。与自然分娩产妇相比,剖宫产产妇患产后抑郁症的风险较高。妊娠合并症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糖尿病、前置胎盘等) 和不良妊娠结局 (早产、难产、死产、胎儿畸形等)均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我们能做些什么来预防和干预产后抑郁? 1.学习孕产期保健知识 产妇及家属要学习孕产期知识,正确的认识妊娠、分娩生理和心理知识,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和沟通, 减少孕产妇的各种压力。配偶的支持和理解对产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避免言语刺激,要对产妇有耐心,多理解支持自己的爱人,加强对产妇的照料和关怀。 2.加强医护人员产妇心理保健意识 医护人员要注意语言技巧,用更为合适的语言表述如手术、分娩可能遇到的危险,减少产妇的心理压力。分娩过程及疼痛对产后抑郁影响较大,医护人员对分娩过程给予充分的关注,在生理上、心理上全力支持,可以开展陪伴分娩及分娩镇痛,重视配偶参与对产妇的积极作用。产妇有妊娠合并症和不良妊娠结局者及早进行心理咨询与疏导。 3.积极治疗 如果我们发现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或是我们自己可能患有产后抑郁,那么,最有效的途径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正规的治疗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对产后抑郁症的治疗大多采取以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迎接新生命,面对角色的转变,需要勇气和能力,更需要科学的知识和亲人的陪伴、理解和关爱。
延伸阅读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心"晴"杂志主编:桑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