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AIDS,要"防""治"并重

作者:卢洪洲    2017-06-04原创标识

收藏

近日一篇“浙江一高校男生被指携带HIV并引诱他人发生无保护性行为” 的网贴在微博热传,一位自称浙江某高校的大二学生反映,一个月前他和基友h确定对象关系后,对方推辞试纸检测,随后发生关系时偷偷脱掉保护设施。网帖中写到,该网友服用了一个月的阻断药物以避免被感染,并且最后检测基本排除了自己被感染艾滋病的可能。如果此事为真,该男生明知道自己患有艾滋病,仍然引诱他人发生无保护措施性行为,属于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可能牵涉违法行为,不过这个就留给律师们去研究吧。今天,小编想和大家聊聊网贴里提到的阻断药物。

640.webp (60).jpg

“一带一路”,促进携手抗艾


640.webp (61).jpg


近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米歇尔·西迪贝应邀参会。西迪贝在接受采访时对媒体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促进了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也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包容和理解,架起人们之间沟通的桥梁,这将帮助实现艾滋病的防治和控制。


西迪贝说,中国在抗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效地控制了艾滋病,也有了创新的防治艾滋病的方法,中国为世界树立了防艾治艾的典范。


数据显示,过去5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发现率提高68.1%,病死率降低57.0%,重点地区疫情快速上升势头得到基本遏制。我国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人次数已从2010年的0.6亿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1.4亿人次,降低了感染者的传播效率。


西迪贝还介绍了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未来工作的四个方向。第一,从源头上控制艾滋病,让更多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了解艾滋病;第二,让更多的患者可以得到检测和医治;第三,让更多欠发达地区也能被纳入防艾控艾的计划内;第四,提倡创新,推动更多先进的防艾治艾技术。


AIDS≠死亡证明书


640.webp (62).jpg


长期以来,在中国人的心中,“艾滋病”三字和死亡画上了等号,甚至比死亡更可怕。因为在确诊艾滋病之后,每一寸光阴都像是生命的倒计时,这段日子充满了恐惧和绝望。一般说来若不治疗,从感染艾滋病毒,到艾滋病发作并去世之间,患者通常有5-8年左右的临床无症状期。期间患者不会有临床上的不适,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或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他们此时已经具备了传播病毒的条件,他们的血液、精液、YD分泌物、乳汁、脏器中都含有艾滋病病毒,具有传染性。进入发病期后,即使普通的细菌感染,都足以使免疫系统非常脆弱的机体接近崩溃。艾滋病病毒攻击的对象是我们的免疫系统。没有治疗的艾滋病患者最终都是死于机会性感染或肿瘤,如肺炎等。随着人体免疫力的降低,人会越来越频繁地感染上各种致病微生物,而且感染的程度也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会因各种复合感染或肿瘤而导致死亡。


AIDS,要“防”“治”并重


640.webp (63).jpg


我们临床研究课题《艾滋病合并结核病规范化诊疗方案的推广及优化研究》,在全国艾滋病主要流行区进行了大样本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初步分析表明:抗结核治疗2周后就开始接受抗HIV治疗的患者,其病死率低于8周后才开始接受抗HIV治疗的患者。这意味着,前者发生免疫功能重建的比例高于后者,早期抗病毒治疗有利于免疫功能重建。


目前国内艾滋病诊治工作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HIV感染者未能及早被发现。这些“隐形”感染者常常在进入艾滋病晚期时才被确诊,而此时他们体内重要的免疫细胞——CD4+ T淋巴细胞在每微升血液中的数目已降至两位数甚至个位数(正常值为750±250/微升),其免疫功能几乎消失殆尽,因此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合并有严重的机会感染和肿瘤。


其实,艾滋病早期抗病毒治疗有利于患者免疫功能重建。也就是说,艾滋病并不可怕,只要早发现,及早开展抗病毒治疗,药按时吃,艾滋病病毒就能被控制住,患者寿命可接近正常。


在不幸发生高危性行为或者其他体液传播后,有可能感染上艾滋病的人,实际上是可以在事发24小时内采取药物阻断措施的、连续28天预防用药保护率100%。学校、社区、医院开展的艾滋病防治宣传,往往重于“防”,其实我们的宣传工作,应该把“治”和“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艾滋病阻断药物作用、获取渠道等知识。不仅仅要防患于未然,还要治患于已然。高校,更应该开展相关教育。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热门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