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流感可不是普通感冒,怎么破?

作者:方泓     2018-12-09原创标识

收藏

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1468 篇文章

1.流感和普通感冒不一样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属于正粘液病毒科,分为甲、乙、丙三型。主要特征是发热、咳嗽、身体疼痛等,发病率较高,容易引起爆发性大范围流行。老年人、孕妇、儿童极易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临床感染甲型流感病毒明显多于乙型流感病毒,大多数患者属于中青年,既往基础疾病少,不良嗜好少。常见症状有咳嗽、流涕、头痛头晕、咽痒等,有不同程度发热。流感病毒极易变异,往往流感来了,疫苗还没有出现;疫苗有了,流感又变了。所以积极防控尤为重要和有效。


640 (4).webp (4).jpg


2.中医对流感的认识


流行性感冒也称“时行感冒”,属于中医“外感热病”、“温病”的范畴,老百姓俗称“重伤风”。发病机理是机体正气不足,戾气致病。临床辨证为风热犯卫证的为主,约占50%,风寒犯肺的约占20%,治疗按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治疗。中药治疗流感有数千年的历史, 临床有效的方药不少,具有抑制病毒复制、阻止病毒致细胞病变、免疫调节、改善肺循环、消炎镇痛等功效, 并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作用, 在防治流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流感轻症阶段,可以在专业中医师的诊疗下,早期中药干预,疗效很好。


风热犯卫型

发病初期,发热或未发热,咽红不适,轻咳少痰,无汗。舌质红,苔薄或薄腻,脉浮数。治法以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为主。口服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清开灵颗粒(胶囊、软胶囊、片)、疏风解毒胶囊、银翘解毒类、桑菊感冒类等中成药。儿童可选儿童抗感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


热毒袭肺型

高热,咳嗽,痰粘咯痰不爽,口渴喜饮,咽痛,目赤。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滑数。治法以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为主。常用中成药:清热解毒、宣肺止咳类,如连花清瘟胶囊(颗粒)、银黄类制剂、莲花清热类制剂等。儿童可选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口服液)、小儿咳喘灵颗粒(口服液)、羚羊角粉冲服。


玉屏风颗粒具有提高机体免疫,预防流感的作用,可以根据自己体质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加减服用,如气虚质加服补中益气丸,阳虚质加服金匮肾气丸,阴虚质加服六味地黄丸等。


当然流感高发季节首先还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气候冷热变化,及时防寒保暖,尽量不与感冒病人接触(流感流行季节少去公共场所,家中若有流感患者,要设法隔离避开),一旦感冒,必须及时治疗,尽量迅速控制。轻症流感患者及时医院发热门诊就诊,重症流感患者需要住院隔离治疗。其次要注射疫苗:预防流感最有效,也是目前公认的对高危人群唯一效果明显的预防措施。虽然该种疫苗并不能100%的预防流感,但对高危人群能够减轻病症、降低发病率。最后也要注意合理营养:要进食足够热量、营养平衡的食物,即足够的糖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不宜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以及适量的维生素。


640 (4).webp (5).jpg


3.中医药防治流感有疗效


目前临床所用药物主要是西药, 如金刚烷胺、利巴韦林等, 但由于人体内环境的特殊性及流感病毒抗原的易变异性, 使其易产生耐受性及副作用而受到使用限制。


中药抗流感病毒的途径主要有扶正和祛邪两个方面:

(1) 通过杀灭病毒、抑制流感病毒吸附、感染和复制,实现直接的抗病毒作用,即中医的祛邪治疗用。具有直接抗病毒作用的单味中药大多为清热解毒类中药,例如板蓝根、金银花、连翘、贯众等,含有鞣质、黄酮、挥发油、多糖、生物碱、间苯三酚等不同成分;


(2) 通过多种途径调节机体炎症反应、提高机体免疫从而改善流感症状、防止并发症,实现间接抑制病毒的作用,即中医的扶正治疗。如黄芪、党参、白芍、淫羊藿、枸杞子、鱼腥草、丹参等,这些中药能提高机体的防御功能,从而使机体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作用。中药复方还能通过调动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来增强抗病毒感染的能力,因而具有更广泛的应用性和优越性。


4.预防流感中医药有妙招


1.制作中药香囊

处方组成:藿香15克、佩兰15克、石菖蒲15克、白芷15克、荆芥15克、桂枝9克、艾叶9克等。粉碎装香囊。


功效:芳香化浊,醒脑开窍,避瘟除秽。


使用方法:白天佩戴于胸前,晚上睡觉时放在枕边,半个月到一个月后香味消失再换一个。对于较大范围的公共场所,可悬挂规格较大的中药香袋。


640 (4).webp (6).jpg


2.足浴

方药组成:苏叶、葛根、柴胡、羌活、荆芥各50克,生葱250克。


功效:疏风解表,调和营卫,预防感冒。


制作:以上中药加清水5升,煮沸20分钟,把药液滤汁倒入浴盆中,加入热水调至适度时足浴,以微汗为宜。1日或隔日1次,3~5次即可。


3.冷水浴面

每日洗脸时用冷水,用水洗鼻孔,即用鼻孔轻轻吸入少许水(注意勿吸入过深以免呛着)再擤出,反复多次。


4.搓手

搓手可以促使血液循环、疏通经脉、增强上呼吸道抵抗感冒的免疫功能,可以提高正气,降低感冒发病率。


5.按摩迎香

两手对搓,掌心热后按摩迎香穴十余次,可以预防感冒或在感冒后减轻鼻塞症状。

 

延伸阅读


中药可以抗疲劳吗?


科学认识和防治秋燥


为什么我老是“上火”


花椒巧治夏季常见病


浅谈苦味中药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上工治未病杂志主编:方泓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热门科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