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1449 篇文章
5岁的萱萱从舞蹈班回来,伤心地说:“妈妈,我真是个笨蛋,别的小朋友老师教的新动作一学就会了,而我总是学不好!” “妈妈小时候就没有舞蹈天赋,你跳不好随妈妈了” “妈妈看见了,但是你在妈妈心里是最棒的,你表现的很好了” “妈妈在工作中有的时候也会碰见不顺利的事情,经过努力练习后,事情就能顺利解决,明天妈妈找老师学习一下新的动作,我们一起练习怎么样?” …… 你会怎样解释孩子失败的经历? 哪一种更适宜? 你如何解释孩子失败的经历对其日后的能否形成乐观的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乐观是儿童非常重要的品质,对其个性和未来的成就有着深远的影响。具有悲观品质的孩子可能更容易感到抑郁;身体健康情况不如乐观者;在学校和球场上及日后的工作上所获得的成绩低于其具有的潜在能力。因此,培养孩子乐观的品质是非常有必要的。 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出,孩子乐观品质的形成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基因 马丁·塞利格曼通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研究比较,乐观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但是这并不是影响孩子乐观与否的决定因素。 2.解释风格 对好事或是坏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习惯性的看法,被称为解释风格。解释风格有三个维度:永久性、普遍性与个人化。 永久性的意思就是:坏事发生的时候,乐观的孩子会把它解释为暂时的,可以改变的,而悲观的孩子可能认为坏事是永远发生的,没有办法改变。例如:妈妈发了脾气的情境下,悲观的孩子会认为我的妈妈是世界上最坏脾气的妈妈(永久性),而悲观的孩子会认为我的妈妈从来没有这样坏脾气过(暂时的)。当好事发生的时候,结果正相反。 而普遍性的维度的意思是:悲观的孩子会把一件事情做不好推及到自己其他的事情也同样不行,什么事情都会做不好。 个人化的意思是:当坏事和好事发生的时候我们是归因于内部(自己)还是外部(其他人和环境)。 作为父母我们所具有的解释风格会直接影响孩子,因此,父母具有积极的解释风格是有必要的,父母首先要让自己变成具有乐观品质的人,才能培养具有乐观品质的孩子。 3.父母或者老师的悲观的批评方式 父母和教师对孩子的批评方式会影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孩子会运用从他所敬仰的成人那里学到的某种解释风格,并用它来评价和批评自己。就像我们前面所举的例子,如果你说你的孩子是没有舞蹈天赋,那么从此以后她将不喜欢跳舞,甚至回避这个行为。当老师批评孩子数学天赋太差的时候,这个孩子可能对数学产生焦虑并且不愿意在学习这门课程。 而作为家长或是老师,对孩子的批评和评价要谨慎,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不要轻易算了。另外,我们不要让孩子总埋怨自己,要就事论事,要教导孩子正确的看待自己。当其犯错的时候,必须负起责任并且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当问题与其无关的时候,要让他们认为自己依旧是有价值的。 4.感觉满意VS表现满意 感觉满意的意思就是做完一件事情,为自己表现的好而自己感觉良好;而表现满意就是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注重的是过程中我们表现的如何。一味的强调感觉满意对儿童来说是没有好处的,会损害其自尊心。就像例子里的萱萱,如果你告诉她她表现的很好,你意图是在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但是你说的是个虚假的事实,你在强调感觉满意,这恰恰会让孩子失去掌控感,变得抑郁。我们应该更多的强调表现满意,鼓励孩子再去试试,努力来让事情更好起来,表扬孩子的努力、坚持和有耐心等。赞扬孩子的行为需要建立在孩子良好表现的基础之上。 乐观不仅可以抵御悲观的情绪,更是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基础,培养乐观的孩子需要我们掌握一定的技巧,但更需要的是我们要成为具有乐观品质的父母。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