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压力愈来愈大。不如意之事也就时常碰到,难免心生牢骚、怨天尤人。身边经常充满怨声:上级不公平、待遇太低、道路拥堵、物价上涨、孩子不懂事、家人不体谅、感情不顺利、人生不如意,抱怨个人的境遇,埋怨社会的乱象。怨天怨地,埋怨自己,迁怒别人,抱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甚至怪命运不济……若这种负面情绪长久积压在心里,不能及时调节或排解,将会严重影响当事者的生活和健康。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企业管理讲师蒂莫西·费里斯指出,抱怨是把心中的不满发泄给别人,任何抱怨都有一个前提---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它就像思维的“慢性毒药”,逐渐侵蚀人们的善良、意志、亲情……

心理学家指出,压力过大,抱怨是一种释放情绪和压力的办法,适当的抱怨能够舒缓压力和心情。但如果抱怨成了生活的常态,或过多的抱怨会对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无可否认,多数人都有抱怨,不满情绪大多源自付出太多或得失失衡、自我价值实现受阻、人际关系的受挫。牢骚最大的用途是发泄不满,并不能指望它真正改变现状。智联招聘对5000名工作人员的牢骚程度调查显示,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大,“牢骚族”的数量变得异常庞大。近9成的人每天都会发出抱怨。其中,65.7%的人每天抱怨1-5次,13.8%的人每天抱怨6-10次,4.8%的人每天抱怨20次以上,只有11.2%的人表示自己“从来不抱怨”。
无论是哪种抱怨,带给人们的影响都是消极的。美国《时代》周刊曾形容,“抱怨像口臭会传染,而习惯抱怨的人,就是在向自己的鞋子里倒水。” 不管哪种抱怨, 对个人和群体心理的影响,都是消极、负面的,这种“听觉污染”最大的负面问题就是阻碍成功的步伐。抱怨,在让人们变成“受害者”的同时,也为挫败、失落、愤怒寻找正当理由,以致心态失衡、言语失礼,甚至行为失常。抱怨,是想让自己置身事外,把责任推给他人,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弱化了应对问题的智慧和勇气。另外,抱怨传递的负面情绪也会涣散人心,让人变得更加颓废,长此以往,会破坏人际圈子和各种关系,对生活失去信心。抱怨是一种性格习惯,形象地说,它就是一种精神雾霾。
抱怨虽然只是过多的语言,但实则也是一种攻击行为,矛头不是他人就是自己,因此说抱怨对人对己都其害无穷。长期抱怨的负面情绪积累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内分泌功能紊乱,久而久之会致慢病缠身。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神经内分泌学教授罗伯特·萨波尔斯基研究表明,老抱怨会强化消极思维,进而导致大脑产生系列不良变化。研究显示,听人抱怨超过30分钟,可导致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升高,从而阻断神经元联系、加速细胞凋亡。反复被负面情绪袭击,还易导致认知功能减退。抱怨也正向心理学上的“破窗效应”,破坏你的心境,进而影响你的身心健康。

幸福来自内心的感受,来自豁达淡泊的胸怀,来自于个人的努力,而不是对社会、家庭的抱怨。遇到不如意的事,不要懊恼,不要沮丧,更不要只看一时。应把眼光放远,把人生视野放大,不要自怨自艾,更不要怨天尤人,抱怨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可能改变现状,而应从自身找原因,化抱怨为抱负,以自信的心态,用行动和智慧从跌倒处爬起来,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奋斗才有希望,拼搏才有未来。与其抱怨不如努力,抱怨命运不如改变命运,抱怨生活不如改善生活,抱怨无法改变现状,甚或让现实变得更糟。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既然如此,何不静下心来,理性地看待和接受现实。学会放下,学会适应,学会改变,学会应对,学会自我疏通, 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情,甩掉情绪垃圾,给快乐腾出更多的地方,给自己的心灵让路。让阳光心态驱散心灵的“雾霾”,才会拥有愉快的心情和快乐的生活。
“把自己当别人,把别人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把自己当自己。”“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放下抱怨,不怨天尤人,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