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达医晓护 的第 1379 篇文章
人体微生物群是一组微生物的集合体,驻留人体内外表面,包括在皮肤、唾液和口腔粘膜、结膜、肺、胃肠道以及泌尿生殖道的所有微生物,引起常态感染的病原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当机体免疫功能及体内微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时,一些病原生物就可致机体发生感染病变,由常态病原生物引起的感染被称为常态感染。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人类已找到很多抑制和杀灭常态感染病原体的方法,许多临床常态感染性疾病已得到较好防治。 传统的常态感染病原体 1.细菌 细菌能产生多种毒素,是细菌的毒力因子,分为内毒素与外毒素两大类,内毒素相当于革兰阴性菌外膜的脂多糖和脂质A,外毒素是指细菌产生外排到菌体外的毒素,可分为多种类型,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目前临床上常态感染细菌主要是一般致病菌,虽然抗生素极大地改善了感染性疾病的疗效,但程度不等的耐药性,成为抗菌治疗中一大问题,特别是临床最常见的,耐甲氧苯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产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等,分述如下。 (1)链球菌(Streptococcus):革兰阳性化脓性球菌,血清学上分为20个血清群,对人致病的菌株90%左右属A群,B、C、D、G群少见,与人类疾病有关的包括化脓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咽峡炎链球菌等,链球菌可引起各种化脓性感染,目前治疗链球菌感染首选青霉素,国内某些城市、地区已出现相当比例的对青霉素低敏感和耐药菌株,CHINET 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结果(2017)显示,儿童患者分离非脑膜炎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为2.2%%,对红霉素耐药率则高达98.4%,成人患者相似。研究报道,临床上不但发现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亦发现了耐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氟喹诺酮及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菌株,并呈现出多重耐药态式,目前治疗多重耐药链球菌感染大多选用第3代头孢菌素,万古霉素、碳青霉稀类抗菌药物。 (2)志贺菌(Genus shigellae):革兰阴性短杆菌,分为4群,A群痢疾志贺菌、B群福氏志贺菌、C群鲍氏志贺菌及D群宋氏志贺菌,志贺菌感染在全世界的分布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较大的变化,治疗应及时应用有效抗菌药物。 (3)沙门菌(Salmonellae):沙门菌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沙门菌感染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持续发热、全身中毒症状为特点,目前出现多重耐药沙门菌,加替沙星对多重耐药沙门菌有效。 (4)嗜血杆菌(Hemophilus):嗜血杆菌对人致病临床最常见的是流感嗜血杆菌和副流感嗜血杆菌,流感嗜血杆菌致病力较强,可引起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等,近年来其在婴幼儿及成人中的感染率均增加,副流感嗜血杆菌致病力相对较弱,多引起免疫功能低下者和老年人呼吸道感染,多种抗菌药物对嗜血杆菌具有较强抗菌作用。 (5)百日咳杆菌(Bordetella pertussis):百日咳杆菌引起急性呼吸道传染病,5岁以下小儿易感性最高,白、百、破复合疫苗预防接种后,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但注射疫苗产生的免疫力并不能提供长时期的强有力保护,因此研制更好的疫苗,不仅儿时接种,在青少年及成年时期加强免疫注射,可进一步控制百日咳的发病和流行,红霉素治疗有效。 (6)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霍乱弧菌感染引起的霍乱是急性、传染性极强的肠道传染病,我国列为甲类法定传染病,治疗最重要的是补液,包括静脉及口服补液,口服补液更重要,抗菌治疗可选用多西环素(强力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当前尚缺乏根本的预防方法,需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卫生教育,尚没有理想的疫苗。 (7)白喉杆菌(Corynebacteriumdiphtheriae):白喉棒状杆菌为革兰阳性菌,侵袭力弱,但产生外毒素的毒性非常强,引起全身中毒症状,精制白喉类毒素或“白、百、破”疫苗的接种,已取得明显控制效果,对患者用抗毒素治疗有重要意义,抗毒素可有效中和局部病灶和血循环中的游离毒素,但不能中和已进入细胞内的毒素,因此早期和足量使用是关键。 (8)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炭疽杆菌主要感染牛、羊、马等食草动物,人因接触病畜及其产品或食用病畜的肉类而被感染,皮肤炭疽最为多见,可形成溃疡和黑色焦痂,严重时尚可出现肺炭疽、胃肠炭疽等,可发展成败血症,人群对炭疽杆菌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青霉素是治疗首选药物,及时足量使用青霉素是改善预后,取得根治的关键,部分重症急性患者,虽经治疗,病死率仍很高。 (9)破伤风梭菌(C. tetani):破伤风梭菌侵入人体后,在缺氧的环境下,产生强烈的外毒素致病,病情凶险,病死率极高,近年来,由于卫生条件改善,普遍预防接种等,发病率明显下降,但边缘和部分农村地区仍有发病,婴幼儿期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其他年龄段需接种白喉、破伤风二联疫苗,最好每十年常规注射加强一次,注射破伤风类毒素亦有较好的预防效果,能提供完全免疫至少5年,可有效预防感染,注意病灶的清创和扩创,避免无氧伤口的形成,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均对预防破伤风具有重要的意义。 2.病毒 多种病毒可感染人类,大多数病毒经呼吸道空气传播或经污染食物、水源引起粪-口传播,部分病毒要在动物体内完成生活周期,依赖虫媒传播,而呈季节流行性,病毒性感染多为常态感染,疾病为自限性,予以支持和对症治疗可恢复痊愈,某些长期潜伏于体内而成为机会性病原体,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正在不断开发中,20世纪以来,人类探索研制了很多抗病毒制剂,尤其是特异性疫苗的研制应用,使某些病毒性疾病的流行得以控制,有的已消灭,如天花,有的濒临消灭,如水痘和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1)天花病毒(variola virus):天花病毒所致的天花,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染的烈性传染病,其传染性强,病情重,病死率高,曾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灾难之一,广泛的牛痘接种使天花已在全球灭绝,其灭迹是预防医学史上的一个巨大胜利,目前人类已无必要普遍接种牛痘。 (2)乙型脑炎病毒(encephalitis Bvirus):乙型脑炎病毒感染导致的流行性乙型脑炎,虫媒传播,主要分布于亚洲和东南亚地区,蚊子是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染人类和动物,近年来,由于儿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乙型脑炎灭活疫苗,乙型脑炎的发病率已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接种疫苗并连续3次加强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另外,灭蚊也是预防乙型脑炎的重要措施,由于乙型脑炎的病程发展迅速,可在数日后出现严重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故患者应住院治疗,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对症支持治疗和良好护理对乙型脑炎的预后起重要作用。 (3)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myelitis virus):脊髓灰质炎病毒所致的脊髓灰质炎是一种急性全身性传染病,病变主要侵犯脊髓前角灰质神经细胞,儿童发病多于成人,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成功研制脊髓灰质炎疫苗,并广泛推广应用后该病发病率迅速下降,尤其在疫苗接种良好的国家,该病已接近或已绝迹,但在某些不发达的地区,由于疫苗质量、接种技术等多种因素,该病仍有发生。 (4)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麻疼病毒引起的麻瘆是传染性极强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自全国广泛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以来,该病的发病率迅速下降,病死率大大减少,疫苗的接种使患者的病情大大减轻,一般典型麻疹大多能够顺利康复,免疫力低、重症及并发肺炎、脑炎时,预后较差,对于麻疹病毒感染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关键还是对易感者接种疫苗,以提高其主动免疫力,目前:广泛接种麻疹疫苗后使麻疹发病率大幅度降低,一些国家、地区已接近消灭。 (5)汉坦病毒(Hantaanvirus):汉坦病毒感染导致流行性出血热,属病毒性肾综合征出血热,该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为主要传染源,广泛流行于亚、欧和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是该病的高发国家之一,灭鼠、保持环境、食物卫生等综合预防措施已使该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该病的重型患者病死率较高,原因主要包括休克、尿毒症、肺水肿、出血等。 (6)腺病毒(adenovirus):腺病毒可导致急性呼吸道感染和结膜炎,亦可导致胃肠道或泌尿系统感染,因此在临床上较为重要,人腺病毒全世界流行,不同地区不同血清型引起不同症状,大多数呼吸道和肠道感染为亚临床型,病毒可较长时间存在于小儿的腺样组织中而不引起症状,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为利巴韦林,若继发细菌感染,则用抗菌药物治疗,眼科医师应注意对流行性角膜结膜炎患者进行隔离,对眼科仪器进行消毒,预防院内交叉感染,目前疫苗的研制及接种均处于探索试验中,有些地区口服减毒疫苗可显示较好的效果。 (7)肝炎病毒(hepatitisvirus):肝炎病毒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和庚型,除引起肝炎外,还和肝硬化、肝癌发病有关。慢性肝炎仍然没有特效治疗方法,主要采取整体治疗、抗病毒等综合治疗措施,由于疫苗广泛接种使得表面抗原携带率明显降低,在2017年7月23日在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举办的“中国肝炎论坛暨2017世界肝炎日宣传大会”上,中国CDC副主任冯子健宣布中国乙肝病毒感染者约9000万。 (8)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双链DNA病毒,引起人类皮肤和黏膜的多种良性乳头状瘤,持续感染与宫颈病变密切相关,尤其是髙危型HPV16、HPV18与宫颈癌关系密切,目前HPV的致癌机制仍然不明,可能与病毒基因整合、E6和E7基因过度表达相关,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致死性肿瘤,预防HPV持续感染是降低宫颈癌发病率的有效措施,近年来,人们对HPV、宫颈癌和相关HPV疫苗的认识和理解已进入崭新的阶段,“全面了解宫颈癌的发病现状,创新预防与治疗技术”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9)轮状病毒(rotavirus,RV):双链RNA病毒,引起5岁以下儿童严重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全球每年有50万~60万儿童死于RV引起的腹泻,其中90%以上来自发展中国家,在非洲和亚洲低收入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疾病负担,RV疫苗大多有效且稳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症状并降低腹泻发病率,但RV疫苗的安全性评估体系仍有待完善,疫苗的保护效果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对于经济相对落后、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发展中国家而言,RV疫苗的研发应受到更多关注,在改善经济条件和卫生状况的同时,努力加强RV疫苗的研制,提高其保护效果。 (10)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为RNA病毒,经飞沫传播,临床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较轻,本病常呈自限性,病程一般为3~4天,但老人、婴幼儿、患有其他慢性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并发肺炎,预后较差,抗甲型流感病毒药物主要有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疫苗可降低流感的发病率,但病毒不断变异影响了疫苗效果,新型甲型流感病毒如pamH1N1病毒在2009年造成全球大流行,2018年1月9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流感疫情报告:2018年第1周(1月1-7日),我国流感监测哨点医院报告的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比例和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均高于过去3年同期水平,全国报告的流感暴发起数也显著高于往年同期,流感确诊住院与重症病例数也有所上升,另外新发现H5N1、H7N9、H5N6 和H10N8等禽流感病毒在全球或局部地区不断出现人感染病例,流感全球大暴发的潜在威胁一直存在,是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的重点。 (11)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和埃可病毒(Echovirus):两类病毒感染相似,引起多种临床疾病,散发或流行,尤其在儿童中。属自限性疾病,临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预后一般良好,仅部分婴幼儿急性暴发性感染表现为重度症状时,病死率较高,目前尚无特殊有效的预防措施,由于病毒型别众多,免疫接种难以进行,疫苗研制困难。 (12)狂犬病毒(rabiesvirus):所致的狂犬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多见于犬、狼等肉食动物,人多因患畜咬伤而感染,狂犬病的病死率几近100%,患者一般于3~6天内死于呼吸衰竭或循环衰竭,鉴于该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故应加强预防措施以控制疾病的发病和蔓延,除了良好管理传染源,早期及时处理伤口外,最重要的是预防接种狂犬疫苗,用人或马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 (13)朊病毒(prion):所致朊病毒病,是指一群由传染性病原体引起的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特殊病理组织学改变及生化表现,无特殊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3.真菌 致病性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腐烂植物或水果等食品中,主要包括申克孢子丝菌、巴西副球孢子菌、荚膜组织胞浆菌病、粗球孢子菌和芽生菌等,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真菌感染一般不出现临床症状,抵抗力低下、进入体内真菌孢子数量较多时,可出现感染症状, HIV患者伴真菌感染多见。 4.寄生虫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人民生活条件改善,我国在防治寄生虫感染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如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和钩虫病等寄生虫病的发病率显著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环境的变化、耐药寄生虫的出现、饮食的求新求异及卫生制度不够完善等原因,可能使已受控制的寄生虫病死灰复燃,加大了防治寄生虫病的难度,还可能扩大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趋势,这些均给寄生虫病的防治带来巨大挑战。 5.其他病原体 除细菌、病毒、真菌外,自然界中仍存在许多其他病原体,如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等。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引起流行性感冒样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咽炎、气管及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炎,感染症状通常较轻,临床表现不典型,大多为良性过程,不需住院治疗。 常见的衣原体有肺炎衣原体、沙眼衣原体,沙眼衣原体不仅可引起沙眼,还可引起包涵体结膜炎、性病淋巴肉芽肿及女性生殖道感染,选用四环素、多西环素等抗菌药物治疗。 人类对多种立克次体易感,不同立克次体病的好发人群有较大差异,我国常见的立克次体病有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疼伤寒、恙虫病、Q热等,治疗可选用氯霉素、四环素和多西环素等抗菌药物,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立克次体病的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螺旋体包括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等,梅毒的常规首选青霉素治疗,目前尚未有耐药菌株报道。 二、新发感染的病原体 新发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是近年新出现的某些病毒或细菌,如传染性非典性肺炎冠状病毒(SARS)、HIV、新布尼亚病毒、埃博拉病毒、禽流感病毒、幽门螺杆菌等。 目前广受关注的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感染,WHO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大约有3670万HIV感染者,成年人约3490万人,210万人为新发感染者,成年人约190 万人,110万人死于HIV相关疾病,成年人约100 万人。2018年3月1日国家卫计委发布艾滋病疫情报告显示:中国2017年报告艾滋病发病数为57194例,发病率4.1450 /100000;死亡数15 251人,死亡率1.1053/100000。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发病机制主要是HIV病毒攻击CD4+T细胞,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缺陷,有多种HIV特异性疫苗正在研制中,Matthias Pauthne等通过对猴子进行研究,开发出了一种能够保护机体免于HIV样病毒感染的新型疫苗,目前这种HIV疫苗在泰国Ⅲ期临床试验中已经取得了成功,这些研究对研制预防HIV感染的有效疫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延伸阅读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有"感"而发杂志主编:卢洪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