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医晓护医学传播智库

关注老年药物性肾损伤

作者:简桂花    2017-04-27原创标识

收藏

随着老龄化,老年人易患各种疾病及自身功能减退,服用各类药物。人体服用药物后除通过肝脏代谢外,主要通过肾脏以原形或代谢以后的形式排出,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肾小管分泌。药物在排泄过程中可能会引起肾脏损害,老年人尤其容易发生药物性肾损害。而高龄(>65岁)本身就是急性肾功能不全的主要危险因素。

 

老年人为何容易发生药物性肾损害

 

首先,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肾脏逐渐萎缩,肾单位减少,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药物半衰期延长,血中药物浓度增高,易发生肾毒性;

 

其次,脂溶性药物多以肝脏代谢,而水溶性药物多以肾脏排泄,老年人脂肪增加,水体量减少,水溶性药物在血中浓度增高,易达到肾中毒剂量;

 

第三,老年人中患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高尿酸者居多,肾脏本身有损害的基础;

 

第四,老年人免疫力下降、脏器衰老,常同时存在多种慢性病,用药机会多、品种多,易发生药物性肾损害。

 

易引起老年肾损害的常见“凶手”

 

易引起老年人肾损害的常用药,西药有抗菌药、解热镇痛药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抗肿瘤药、造影剂等,还有部分中草药等。

 

抗菌药

在高龄、有肝肾疾病基础、低钾、脱水、大剂量、长期用抗菌药时要注意肾毒性。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磺胺药可能会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发生风险和剂量相关。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利福平、磺胺类也可引起急性间质性肾炎,往往伴皮疹、关节痛,与过敏因素有关而与药物剂量无关。部分抗菌药还会引起肾血管收缩、过敏性肾小球损害和电解质紊乱。

 

非甾体类抗炎药和解热镇痛药

老年人常有骨关节病,非甾体类抗炎药和解热镇痛药如非那西汀、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氨基比林等,长期服用可能会有肾小管的肾毒性。发生急性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和肾小球疾病。

 

抗肿瘤药

老年肿瘤患者,抗肿瘤药如顺铂、丝裂霉素、卡铂、球磷酰胺、甲胺喋呤、5-氟尿嘧啶等也可能引起肾小管和肾小球病变,降低肾小球滤过率。

 

降压药

老年人常用降压药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在有肾动脉狭窄、多囊肾、心功能不全、用利尿剂等情况下,有可能发生肾损害,表现为无症状性血肌酐升高。少数可表现为过敏性急性间质性肾炎或膜性肾病。

 

造影剂

老年人在有肾病基础或有脱水情况下使用造影剂易发生肾损害,表现为一过性蛋白尿,尿比重和尿渗透压下降,严重时可有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后肾功能大多能恢复。

 

中药

老年人喜欢用中药,但要注意有肾毒性的中药应避免长期服用,并注意做肾和尿的检查。马兜铃、青木香、淮通、天仙藤、寻风骨、朱砂莲等所导致的肾病。肾毒性可引起肾小管间质病变,严重者可致急慢性肾功能衰竭。

 

说到这里,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老年人生病后需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积极地用药治疗,但定期随访相关实验室指标非常重要,可以早期发现药物导致的肾损害。

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热门科普推荐